私人博物馆:文物收藏从收归国有到藏宝于民
“千万别说在我这里买的。”61岁的胡保林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自己在一位老先生家藏中购买一幅古字画后,老先生多次叮嘱的话。
“那时的文物收藏交易见不得光。”现在已是南昌市宝林博物馆馆长的胡保林说。当时由于文物收藏交易缺乏法律保护,买卖在地下进行。卖方在文物涨了价后又反悔要赎回去的事情也时常发生。
而在各省的文物商店,一些文物可以合法流通经营。文物商店在各个县设收购点,将民间文物收归国有是当时的主流。
“当时个人之间不允许买卖文物,民间收藏人只能交给我们,因此省文物商店一家独大,垄断的收购价格很低。”江西省文物商店总经理赵中朝告诉记者。社会流散文物收集上来后,其中的精品主要无偿提供给公立博物馆,或者提供给科研院所作为研究对象。
赵中朝说,随着国家对个人收藏和部分文物流通政策的放开,公立博物馆也得掏钱购买,只是有同价优先购买权。
1982年文物法出台,部分文物依法可以流通,有财力和喜好的收藏者不断涌现。“合法的文物交易渠道和平台不再局限于省文物商店。”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孙家骅说。与此相伴的是个人文物收藏权利的完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稳定为文物收藏提供了条件。当收藏品达到一定数量后,就有展示、研究、保护的需要。于是,一些收藏者办起了私人博物馆。”孙家骅说。
南昌市宝林博物馆馆长胡保林对此深有体会,他未曾想过拥有一定家藏的自己能够将这些传家之宝与社会大众分享。
胡保林上世纪90年代末在美国游学期间,看到美国许多博物馆收藏有列强当年从中国掳走的珍贵文物,这让他感到十分痛心。“中国地域辽阔,各个时期人们留下的历史遗存,是我们了解、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和丰厚的文化遗产,理应在祖国得到展览。”2003年底回到南昌后,胡保林决定兴办一所博物馆,开南昌私人博物馆之先河。
经过南昌市文化局审批,2004年胡保林在南昌市西湖区桃花镇十里河滩村建成了一个馆区面积达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的博物馆。该馆由字画展厅、陶瓷古玩展厅、陶艺作坊、茶艺展览等单元组成,馆藏的字画、陶瓷、明清家具等已达到专业博物馆水准。
“随着部分文物的流通和收益以及私人博物馆地位的确立,像胡保林这样以私人博物馆形式对民间文物进行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中国文物收藏呈现出从收归国有到藏宝于民的趋势转变。”孙家骅说。
据了解,2006年国家出台博物馆管理办法开始鼓励设立民办博物馆,2010年七部委发布促进民办博物馆意见。此后,申报民办博物馆的收藏者越来越多。以江西省为例,最近两年就兴起15家私人博物馆。
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统计,中国目前有3400多座博物馆,并以每年约100座的数量增加,目前统计在册的民办博物馆达456家,占总量的13%。
2008年以来,中国公共博物馆已逐步实施免费开放,民办博物馆虽未纳入免费行列,但要维持公益性的长期对外开放,其运营管理是一大难题。
2011年起,国家文物局在山西、上海、四川三地开展了“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工作,在藏品管理、展示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国家文物局和部分地方政府向民办博物馆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
胡保林的宝林博物馆2008年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暂时关停,周围的建筑已经被拆迁殆尽,而异地重建的费用太高,个人很难承受。他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