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件文物广州安家
昨天,结束了对在汕头南澳“三点金”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遗址的本年度水下考古工作后,“南澳Ⅰ号”考古工作者随“南天顺”打捞平台一起离开了考古区域,启程返回广州。这也是第三次大规模打捞的结束。
由于船载文物已经几近全部出水,在水下古遗址留下的只有那艘长达27米的船体。考古工作者表示,由于目前暂无船体打捞计划,此次打捞工作结束也意味着对这艘古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前日上午10时,记者登上了“南天顺”打捞平台。这时距离结束本年度打捞、离开考古海域仅有1天,考古队员们和平台其他工作人员都忙碌着进行收尾工作。
省博物馆:
车库改建存放三万件文物
有25个舱位的“南澳Ⅰ号”古沉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明代沉船里舱位最多的。结束了今年的打捞,进行盘点后,在历年打捞出水的文物中,以瓷器最多,其次是陶器、铁器、铜器、锡器等,还发现有不少于4门的火炮和疑似炮弹的圆形凝结物。
“要做X光扫描才能进一步确定,因为在彰州月港开放后期有炮的船非常多,因此不能据此判断南澳1号是走私船。因为船底保护非常好,沉没的原因,还是触礁的几率最大。”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说。
在这条船上出水的接近三万件文物,需要一个非常大的场所处理和存放。据崔勇介绍,广东省博物馆将把馆内车库临时改装建设成大型脱水池,成为出水文物的“家”,3万件出水文物将在这里集中进行脱盐处理和进一步的保护。“文物必须进行相关处理后才能进行展示。”
最大胆尝试:
巨无霸水下探方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部副主任周春水认为,32米长、重达300吨的水下探方的应用是“南澳1号”最成功也是最大胆的水下考古尝试。“整个探方框架完全罩住沉船,考古队员下水工作时必须钻到这个框架里,这样,安全性就提高了,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时因水流走失的危险性也大大降低,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探访架在考古队离开后能很好地保护沉船,就算用锚拉,把锚拉断也不可能拉得动它。”周春水说。
收尾工作的这两天,考古队员在加紧船舱加固和框架的“加密”工作。用钢管加密后的水下探方框架,潜水人员无法钻进去。崔勇说,在打捞船离开后,框架的存在也很好地保护了沉船的安全,等到需要再对沉船进行考古研究时便可随时揭开,继续工作。
打捞船离开后,守护这片沉船遗址的边防官兵将继续坚守,24小时保卫沉船安全。“边防官兵日夜坚守才换得考古工作的成功。”崔勇深有感触地说,在过去近2000个日日夜夜里,边防官兵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使得这艘古沉船在当地人尽皆知但却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