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赠深圳博物馆200余件中国古代陶瓷
2010年3月,日本某大企业将其多年收藏的200余件中国古代陶瓷,全部无偿地捐赠给了深圳博物馆(后经权威评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件),这样的捐赠,极大地丰富了深博陶瓷类的馆藏。
上两期《探访深圳国宝》,我们介绍的是其所捐赠的唐三彩,今天将介绍捐赠的几件青白瓷。近日,记者来到深圳博物馆老馆,在深博研究古陶瓷的学者利国显先生的引领下,观看了注子、注碗、盒子等青白瓷。它们都是北宋时期大工匠的制品,釉色丰盈而如玉,造型典雅而古朴,是现今存世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被评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青白瓷的掌故
这次日本友好团体捐赠的瓷器中,有相当精美的青白瓷器,品种有瓶、罐、壶、炉、俑、盒、碗等。那么,青白瓷是怎样的瓷器呢?
利国显说,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 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这种瓷器,是由宋代景德镇创烧,周边窑场受其影响而烧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瓷器品种。简单说,青白瓷的烧制就是仿玉,它晶莹滋润,坚致细腻,在色泽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玉的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故青白瓷的问世,立即博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赏,由宋至元,青白瓷盛烧不衰。
有关“青白瓷”的称谓,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铺席”条有“都城天街……有大小铺席,皆是广大物货。如平津桥沿河,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条记录:“住大树下桔园亭文籍书房,平津桥沿河布铺,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瓷碗器。”以上文献记载说明,由宋代开始,此类瓷器均以“青白瓷”相称。
温酒的器具
这是一套北宋时期温酒的器具——注子和注碗。记者问“什么叫注子?”
利国显说,从它的造型看,也就是今天的酒壶,那么为什么不叫酒壶而叫“注子”呢?这种东西,文献上叫“注子”(顾名思义,往酒盅里注酒的家伙);就是今天从地下出土了,专家们还是管它叫注子。如此之称呼“注子”,是依从宋代的历史文化。而什么叫注碗呢?简单极了,盛放注子的碗叫注碗。这套注子和注碗,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相当精妙。这套酒具,无论造型、胎釉、纹饰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代表了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较高的制作水平。
注子呈现瓜棱状,肩膀上分别设立了嘴和柄,注子顶端的盖子最为奇特,那是一头狮子,它昂首挺胸,扁尾上翘,神态生动。注子通高24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9厘米。将注子从注碗里拿出来,注碗是盛放开水和注子的东西,温酒用,敞口,由八莲瓣组成,像盛开的仰莲,碗体的装饰以瓣为单位分为八份,每瓣以阴刻线条相隔和弧线装饰,高圈足,圈足上装饰凸菱一周。注碗通高14.7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9厘米。
利国显认为,温酒煮茶,可谓人生一大乐事。我国古代早有喝热酒的习惯,一般来说,给酒加热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将酒瓶放置炭火之上加热,如河南巩义市出土的“宋代厨娘温酒图”;二是用温碗注子给酒加热,如这套器具。在宋代,使用如此成套温酒器来温酒的习俗颇为流行,南方瓷窑多有烧造,除安徽外,在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的宋墓中多有出土,北方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洛宁乐重进石棺画像中均绘有形制与之相近的成套酒器;内蒙、辽宁等地辽墓中亦有出土,就连传世的南唐古画《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有与之相同的温酒注碗。
碗与盒子
利国显说,这是一件南宋时期的碗,名叫“青白瓷刻花太子玩莲纹碗”,它高7.5厘米,口径20.7厘米,底径5.5厘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在四方各行七步,且步步生莲花,基于这样的传说,我们看碗的周围,用婴孩(也就是太子)、莲花作装饰,不但呼应释迦牟尼的故事,又寓意传统的“连生贵子”。这个碗的图案,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所谓“半刀泥”法刻成,纹饰简练流畅,生动有趣。
“汪家合子记青白瓷印花盒”,它高3.5厘米,直径6.9厘米,盒子圆形,带盖,盖面印花,盒的底部印款“汪家合子记”,盒子,在那个时代,常常写作“合子”。盒子主要用途为盛装化妆品、香料或药品等,早在唐代已大量出现。到了南宋,瓷盒更为盛行是与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相关联,如香料的大量输入和使用,促使盒子大量生产,影响甚广。宋代瓷盒不仅产量增多,而且还出现专门从事盒子图案设计的匠师和盒子生产的作坊,据考古发掘资料,福建德化窑出土的青白瓷印花盒子,仅盒盖的纹饰图案就多达百种。
利国显介绍说,从其造型与纹饰看,宋代青白瓷盒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盒子底部多印有姓氏,如陈、葵、汪、吴、蓝、朱、徐、程、张、潘、段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吴家合子记”铭文盒,再比照我们深博馆藏的这件“汪家合子记”,这都充分反映了盒子在宋代的普遍使用,为了推销产品,盒子底部印上姓氏铭记作为产品的推销商标,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当时商品竞争的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