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新闻动态

陈裕亮:景德镇陶瓷绘画正与艺术越离越远

2011年04月13日 14:5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阳春三月,笔者离开京华,赴闽、浙、赣、粤游学。作为一个醉心于传统文化艺术的读书人,秉承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开始了此行万里之途。在与闽、浙和赣等文艺界名流交往之中,笔者领略到了祖国风光之瑰丽、各地的风土民俗之丰富奇特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寡闻和浅薄汗颜不已。

外国人称中国为china,可是china原意是瓷器,也就是说,瓷器在西洋人的眼中成了中国的代称。这个是景德镇一位从事陶瓷绘画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占昌赣老兄告诉我的,闻毕,笔者仿佛隐约记得初中英文老师讲过此意。转了几圈陶瓷市场,笔者对景德镇的陶瓷有点失望,这些生活用瓷不论从工艺还是艺术的角度看,总觉得缺乏点新意,总觉得尘俗得很,未能从瓷都感受到让自己念念不忘的陶瓷文化,此种缺憾感何其强烈。

中午时分,笔者来到了好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先生的听松阁,它位于山腰下,微风拂起,山坡上响起松涛一片,惬意得很。听松阁是锦华兄的寓所,也是其工作室。锦华兄为人低调谦和,不事张扬,笔者就不愿多着笔墨述之。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锦华兄对笔者的行程进行了合理安排。笔者看到了瓷都真正有品质、有格调,能够代表景德镇陶瓷水平的一批优秀作品。并且在锦华兄的介绍和陪同下,认识了一些对陶瓷市场和景德镇陶瓷未来有忧虑的有识之士,也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刚如先生。在与熊大师的一番交谈中,他既概括了景德镇陶瓷的全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景德镇陶瓷的弊端和忧虑。最后在他的引荐下,我们来到景德镇瓷画研究院副院长李林洪教授家里。李教授是一位对中国山水画传统有着很深研究的学者、艺术家,他不但在传统山水画方面有所建树,还提出了所谓的“意象山水”的概念,据说,其瓷板意象山水系列价值不菲,每块瓷版画售价为一百万元,闻毕,笔者甚为高兴,这说明了真正好的艺术品,其价值是无穷的。

笔者用记流水帐的方式,简单记述了这三天在景德镇的见闻录,意在让读者对笔者此行的行程有个大致的印象,当然也借机感谢锦华兄这个好向导的热情款待。然而,与景德镇陶瓷市场表象的繁华相比,笔者却对其陶瓷文化,尤其是陶瓷绘画的未来充满忧思。现将鄙人的忧思罗列如下,以飨读者,望读者教正。

第一,景德镇这块曾经代表中国的陶瓷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弘扬,相反却在市场和利益的冲击下,正在慢慢地缺失。具体表现为,太多的大路货(指那些制作相对简单、粗糙而又没有创造的瓷器)冲击了景德镇陶瓷的品牌,以至于让外来者误读了景德镇陶瓷,更有甚者以为景德镇只剩下了“景德镇”这三个字了。景德镇的陶瓷应该是秉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陶瓷工艺与艺术创造上继往开来,成为实用与艺术功用并存的文化载体。这个问题笔者没有太深的了解和研究,就不多做评述。

第二,景德镇的陶瓷绘画其实除了工艺性外,它的艺术性不应被忽视或贬低,它应该被列入美术的范畴,与中国画、漆画等具有同等身份待遇。笔者在杭州游学时,有美术界朋友听闻笔者将赴景德镇,曾开玩笑地说,你这个搞美术评论的现在竟然混到了工艺美术界去了。此语虽有贬低陶瓷绘画的嫌疑,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众,尤其是美术界对陶瓷绘画的印象。其实,在笔者接触的这些工艺美术大师中,吴锦华先生的陶瓷人物画在唯美的同时,也是充满诗意的;熊刚如大师的陶瓷花鸟画笔墨老辣,处处洋溢着写意的精神;李林洪教授在山水画的造诣绝不逊于那些画山水的国画大家。还有民国的“珠山八友”的陶瓷绘画,怎能简单地以工艺美术视之呢?倘若,将这些蕴含着深厚意境的陶瓷绘画视为匠人之作,那么我们的国画界当以何等标准来要求自己呢?看来,我们当以艺术的眼光来评判它的艺术性,而不应该囿于它被相关组织列入工艺美术的形式,一味地将其打成匠气的工艺品。

第三,景德镇陶瓷绘画缺乏创造力,存在严重的抄袭、模仿的现象,这可能致使陶瓷绘画越来越工艺化,与艺术越离越远,最终沦落为纯粹的工艺饰品。笔者曾亲眼目睹某些艺术家,对着画册或是从网上荡下来的图片,亦步亦趋地照搬在瓷板上。众所周知,没有创造的绘画还能叫艺术吗?尽管笔者不否认他们同样有着良好的绘画功底,可一味地临摹,实在很难不让人视之为匠人。其实,对于熊刚如大师所言的:“已其生气,不如争气”的提法,鄙人是持赞成态度的。

夜渐渐地深了,列车依然在深夜中顽强地爬行着。带着些许的激动和忧思,记下了这段文字,是为对瓷都景德镇的凭吊。

作者简介:

陈裕亮,福建人,游学于京华。系着名学者、艺术评论家,现任福建省美协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