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新闻动态

克拉克瓷,曾被遗忘的繁华

2010年07月06日 10:08:4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海南的华侨遍布东南亚各地,他们曾带回大量的克拉克瓷。出于本土收藏文化的需要,海南藏家近年也非常重视克拉克瓷的收藏,渐渐形成了一支颇具分量的克拉克瓷收藏队伍。它静静地摆放在案桌上。卵白瓷地上,青釉湛蓝深沉,图案以开光分格布局,恰似一扇扇开着的蓝色“小窗”。“小窗”里画的全部是率意而无拘的花叶图案,填满形似官帽的青花盘,给人浓烈奔放之美。海口藏家陈先生收藏的这件明代开光青花折腰盘,就是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克拉克瓷。数百年前,克拉克瓷曾经热销国外,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外销瓷主要品种之一,见证了彼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无限繁华。

2007年,从沉船“南澳一号”上打捞出明末清初的“克拉克瓷”的消息,再次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这种曾经热销国外的中国陶瓷上。公元17世纪,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内所载的主要是明万历年间生产的瓷器。这批瓷器被运往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在欧洲引起轰动。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克拉克港的商船上截获的,没有人能够说出它们的产地和准确称谓,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日前,省收藏家协会专门组织了一批克拉克瓷来交流,陈先生的明代开光青花折腰盘也在其中。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何云强说,“开光分格样式在国内瓷器中较少见,但在克拉克瓷中并不稀奇,代表着青花瓷中较高的档次。这件开光青花折腰盘工序多、图案丰富,折腰处青釉连接得非常好,没有断色的痕迹,具有立体美感,从器型上看可能是国外就餐时盛汤所用。另一只明代福寿青花碗,碗底落款是一个“福”字,碗身饰以为中国古代符号标志的回字纹。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陈发启说,此碗为混合料,因而色釉色呈青黑色;在碗底落款的样式较少见,这在出口瓷中代表着最高档次,可能是当时我国送给国外官方所用。再如,明暗八仙碗只取了我国古代传说“八仙过海”中八仙的器物;明飞鹿碗则将鹿画上双翅,周边饰以花草纹,仿佛飞鹿自由翱翔于大自然。何云强认为,这些充满想象的浪漫画风,以及工匠得心应手的传统装饰,体现的正是中西合璧、中外贸易的象征。那么,克拉克瓷的产地到底在哪里?400年来,争论持续不休,直到21世纪谜团才得以揭开。

目前,已考证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漳州平和五寨、南胜窑等100多个窑址。做工精细者为景德镇窑口出品,销量最大者却是漳州、德化窑口出品。据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着名的海外交通贸易中心———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十分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主政知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组织民间大量生产烧制。尤其是明正德以后,月港的海外贸易远远超过周边港口。明万历年间,月港的对外进出口发展到最高峰,漳州平和生产的瓷器也源源不断地从月港远销至世界各国。清朝初年,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败。随着清三代以后彩瓷兴盛,青花逐渐走向衰落,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外销声匿迹,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专家认为,克拉克瓷主要是外销瓷,其中很多来样加工的产品,花纹装饰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在当时是昂贵的瓷器,销往海外的克拉克瓷总会被当地的王室贵族抢购一空。当时除了中国商船以外,还有来自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船队,因此克拉克瓷遍布亚、非、欧各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目前发现的克拉克瓷上,能够看到郁金香、骑士、城堡等异域风格图案,由此可判断它们是针对国际市场生产的。这也是专家推测克拉克瓷在国内极为少见的原因之一。“克拉克瓷多数为国外订单生产,由国外设计图案或在我国画风中加入异域元素,有的甚至由国外来料生产,这也是克拉克瓷有别我国传统青花瓷的地方。”何云强介绍,克拉克瓷的一个特点是“满弓”,即将瓷面画满了图案,它不像我国古代传统瓷器以典故为主,或山水、人物等类别区分开,而是山水、花鸟、人物混为一体,强调形象之美、丰富之美。如此次克拉克瓷交流中的一只清代人物花卉盘,就将人物与花卉融为一体。“至清代,克拉克瓷的青花逐渐以淡雅的中国画风格为主,但人物与花卉相结合的风格只有在出口瓷器中才见到。”何云强说。

克拉克瓷多以开光为特色,因盘之大小有八开光和二十开光不等。开光有扇形、菱花形、椭圆形等,开光之间的间隙铺绘锦地纹,开光内多折枝花和扁菊纹、榴实纹等。从已发现的克拉克瓷可以看出,画风率意,了无拘谨,绘者心态从容闲适;纹饰繁简得当,满而不乱,疏可走马,继承了明末民窑瓷器中大写意的画风。这种画风曾被世界写意大师毕加索称为“抽象画派的先行者”。与明末清初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相比,克拉克瓷总体不够精致。其均为薄胎,特点是折沿、开光、锦地纹,盘底多为简笔变形人物、动物、花鸟,且器底多有粘沙、塌底现象。另外,克拉克瓷瓷盘薄、易碎、不耐用,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很好的销路。而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些瓷器更多被当做摆设,由此也造成克拉克瓷在国内罕见收藏。

无疑,克拉克瓷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专家认为,一方面,克拉克瓷的输出,促进了中国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其作为文化使者,传播了中国文化,并进一步影响了欧洲的艺术从巴洛克风格转变成洛可可风格。另一方面,欧洲人对克拉克瓷的喜爱以及贩运克拉克瓷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导致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波斯等国纷纷对克拉克瓷进行仿制,这种大规模的仿制促进了欧洲陶瓷产业的发展,最终生产出真正的瓷器。据介绍,目前留在国内的克拉克瓷大多为回流而来的,其中绝大部分与海外华侨有关。这在素有“侨乡”之称的海南,尤为明显。旅居新加坡的琼籍外销瓷研究专家韩槐凖,从1956年至1962年间先后向故宫博物院无偿捐赠了大批文物,其中不乏我国古代销往东南亚的克拉克瓷。这些克拉克瓷是韩槐凖穷极毕生精力,从南洋发掘、收集而来的。有关专家认为,“韩槐凖是我国研究中国古外销陶瓷的第一人,为我国外销瓷研究打下了基础。”

何云强说,海南的华侨遍布东南亚各地,他们曾带回大量的克拉克瓷。另外,出于本土收藏文化的需要,海南藏家近年也非常重视克拉克瓷的收藏,渐渐形成了一支颇具分量的克拉克瓷收藏队伍。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