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水下考古发现古瓷器
新近结束的平潭水下考古,发现了明清时期德化窑和安溪窑青花瓷器。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馆里培养了二位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队员,一位张红兴,一位吕睿。其中吕睿参加了新近结束的平潭水下考古。
前天,记者专访了回到泉州的吕睿,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经历过的近十次水下沉船考古发现,几乎每一处沉船遗址都能或多或少发现泉州陶瓷的踪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泉州瓷器产量、销量都比较大。在他新近结束的平潭水下考古经历中,考古人员在碗礁一号以南海域的一艘沉船发现明清时期德化窑和安溪窑青花瓷器。
吕睿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今年28岁。他从泉州师院博物馆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泉州市博物馆,师从德化窑研究专家陈建中馆长进行陶瓷研究。2004年,他跟随陈建中到平潭碗礁一号水下考古现场。那一刻起,吕睿开始向往水下考古,并立志成为其中一员。2005年,他到厦门大学学习海洋考古学。2007年,又往广东阳江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基地培训水下考古技术。截至现在,吕睿到山东、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参加了近十次的水下考古。实习时,在山东青岛的一艘清代沉船,他就惊喜地发现过德化窑青花瓷器。后来,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近万件文物大部分出自泉州,而且古船制造工艺与构造,和泉州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沉船十分相似。
新近刚结束的平潭水下考古,也发现了明清时期的德化窑和安溪窑青花瓷器!吕睿说,几乎每一处沉船遗址都能或多或少发现泉州陶瓷的踪迹。他说他虽没参加南海一号沉船打捞,但参加过文物处理,里面也有来自泉州的陶瓷。除了张红兴、吕睿,泉州还有一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他就是晋江市博物馆的林清哲,泉州形成了自己的水下考古力量。吕睿分析说,迄今为止的大多数水下考古活动,都是以沉船为主要的工作对象,对其进行的研究,包括沉船本身的结构、性质、年代以及沉船中的物品等等。福建古代外销瓷在作为其载体的沉船上的发现,不仅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准确的资料,同时通过与这些外销瓷在海外的发现 (如港口、遗址、收藏等)相联系,还可能揭示出沉船的方向、路线或航线,从而也成为海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外销瓷作为一种商品,包含着它的生产、贸易和消费三个部分的信息。对古窑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可解决外销瓷的生产(即窑口、产品及品种、烧造技术等)问题;从古遗址发掘出土和各地的收藏,可反映这些陶瓷器的消费地点及其使用的情况;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二者的贸易,现在则可以通过水下考古的发现而得以再现和复原。正是这些从水下打捞的陶瓷器,将其自身的生产、贸易、消费三大环节联系起来,而只有通过对这三大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才使我们能够对这些陶瓷器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他介绍,从自己经历过的水下考古活动,所打捞的陶瓷器,年代多为宋元至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泉州古代窑业的繁荣时期,为数众多的窑址生产了大批的陶瓷器,除了一部分供应国内市场外,另有相当大部分是为了外销。茶叶也经常在沉船上被发现,因为茶叶可以作为填充物来防止瓷器被碰坏,同时它本身又可以作为一种商品。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泉州港(亦称刺桐港)被誉称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而驰名中外,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1000多年来泉州德化窑、磁灶窑等窑口烧制了大量外销瓷,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现的宋代沉船,震惊世界。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队也曾数次到过泉州海域,他们对泉州湾的数个疑点进行过声纳和多波束扫描,探寻泉州湾的海底之谜。水下考古队员们相信泉州湾的海底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他们。吕睿估计泉州湾海底应该不只有沉船,还存在古港、古建筑的遗址或者其他和海有关的古文化遗址遗存。也许,不少人觉得水下考古很陌生。吕睿说,希望自己能够努力使水下考古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泉州文物事业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让古泉州港的文化遗产可以和广大泉州市民近距离接触,发挥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