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人瓷画遇传承危机 创新难
日前,“瓷坛明珠”景德镇百年文人瓷画珍品大展在上海壹号美术馆开幕,开幕式上,80岁高龄的珠山八友第三代传人汪平孙大师细说百年文人瓷画史,他认为珠山八友是中国近现代陶瓷史上的优秀文化传统,当代人应加强文化修养,否则在传承中会走弯路、闹笑话。
汪平孙大师介绍说,景德镇历史上烧造官窑,都是先由宫廷画师绘了稿子,再拿到景德镇,由工匠描摹到瓷器上的。但是从百年前的一批新安画派大师如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开始,以瓷为纸,将中国画入瓷,创造出“浅绛彩瓷”,获得当时社会名流的喜爱。而后在民国初年,一批江西画家以“新粉彩”的形式,将文人瓷画发扬光大,并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1928年一批文人画大师结社,组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团体“珠山八友”,创造了中国陶瓷史继明清官窑之后的又一高峰,在不断的传承和接力中,影响延续至今。
汪平孙大师自幼随祖父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以及父亲汪小亭习画,由于文学功底深厚,他教了多年的语文,对传统文学在瓷画创作上的重要性深有感触。他说,珠山八友第二代,身处旧文化传统被无情涤荡的年代,加上抗战等因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受到明显影响,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中,传统文化遭受巨大断裂,因此在创作中难免闹笑话。有一块瓷板,画的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画面上一位老者坐在马车上望着枫树,但寒山的石径,马车是上不去的,作者明显对诗的理解出了问题。还有一块瓷板上画了一位高士和一个美人,因为题诗中写到了高士和美人,其实,在古诗中,就是把高士比作美人,高士和美人是一回事。
汪平孙认为文人瓷画遭遇的传承危机,其实和京剧一样,创新太难,完全传统又无奈地失去受众。他说:“创新和继承两者都是永恒的,当年的‘浅绛彩瓷’也就是创造性地以画入瓷受到欢迎,但他们对传统陶瓷工艺不熟悉,导致窑温过低,画面色彩容易被擦碰掉,所以成就有限,而珠山八友不但继续创新画面与色彩,同时掌握了传统工艺技术,因此创造了陶瓷艺术的新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