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宝烧”珍珠瓷
在当今学术界和收藏界,论及陶瓷艺术无不是围绕素瓷、彩瓷、明清青花、官窑、民窑做文章。对于陶瓷发展史中曾一度出现过的“珍宝瓷”(亦可称“宝烧”类瓷器)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除了这类“宝烧”制瓷工艺现已大多失传,史籍不载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研究对比的实物。不要说普通的收藏爱好者,连不少专门研究瓷器的专业人士,也是只闻其名,未识其貌,更遑论去鉴析研究了。笔者有幸藏有两件意大利早期生产的“珍珠瓷”器具,从瓷质成分衡量,应属“宝烧”类瓷器,现介绍如下,提供给有兴趣于此的人士研究、探讨。
珍宝入瓷工艺并非舶来之物。追根溯源,其实还是源自中国。我国古代早有瓷釉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之说。而且,人们很早就发现,将金银、珍珠、玛瑙掺入胎釉,可以烧制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瓷器。陶瓷史上,至精至美之瓷,多与珍宝入瓷有关。其中最早用珍宝入瓷的是被称为诸窑之冠的“柴窑”。清代著名陶瓷学专著《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其品之高,历代古瓷莫过于此。以至于后世将其碎片亦等诸珍宝,视若拱璧。又,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油(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瓷的特殊光泽,即源于此。明清以降,“宝烧”之法,绵延不绝。“明宣德窑制祭红器,红鱼靶,以西洋红宝石为末研入釉料,色鲜艳,有宝光。”(傅振伦《略论古代瓷器的鉴定》),明代,云南保山以珍宝入瓷,烧制出晶莹剔透,宝石一般的围棋———“永子”,被誉为“天下第一棋”。而清代传入日本的“七宝烧”瓷,则更是汇集了金、银、琉璃、石车石渠、玛瑙、珍珠、珊瑚等多种珍宝。本文所要介绍的珍珠瓷器具,虽为西洋陶瓷器,但欧洲陶瓷深受中国陶瓷艺术影响,直接师法于东方,在制瓷理念上,与中国陶瓷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珍珠瓷”(PEARLCHINA)是西洋陶瓷的主流瓷种“骨瓷”(BONECHINA)系列中的一种。骨瓷又称“骨灰瓷”,就是在制瓷的高岭土、粘土中掺入了40%至50%的食草动物骨粉而制成的一类瓷种。由于骨粉在烧制过程中能起到清除瓷土中杂质的作用,制成的骨瓷成品质轻、韧性强、胎质纯净、绝少瑕疵,釉面也显得更加温润可亲。正因为它的这些优点,今天骨瓷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高档次的瓷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