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书画艺术鉴赏

东西方绘画与艺术的差异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2018年10月25日 10:17:20  来源:美讯网

若要讨论东西方绘画与艺术的差异或许不难,然而,这些差异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又代表了哪些涵义与启发?本文将首次以四个创新的面向较深入而广泛地追溯出造成东西方绘画与艺术产生如此鲜明差异的深层原因,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如今如何改变了?所以未来东西方绘画与艺术的演变又将往哪里去?本文将分别以下列角度分析东西方的绘画与艺术:

(一) 形式上的主要差异;

(二) 思考与哲学的不同;

(三) 国家制度与经济环境演变之影响;

1.jpg

朱德群|地平线之边际(局部) 81x100cm;张大千|积翠鸣泉(局部) 69.5x136cm

(一)东西方绘画的差异

首先,我们可以直接破题点出一个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点:这么多年来的西方绘画其实并没有一个鲜明的"主流画派"一口气贯穿各个时代,无论是古典画派、印象画派、野兽派、立体派等都在出现之后又被另一个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画派所颠覆,反观东方却有中国的文人画几乎以完全主流的形式持续了超过一千年历史,造成如此极端差异的深层原因为何?代表了哪些含意?未来又将如何演变?都是本文将会依序讨论的核心。

2.jpg

达芬奇|救世主文艺复兴时期;常玉|裸女素描43x27cm;黄宾虹|幽径春深(局部) 100x32cm

又或者,我们可能更应该这么问:为什么东方的文人画摆在全球、甚至整个世界绘画史当中却特别显得有种鲜明而统一的特色?当我们问出这个问题的同时,或许也某种程度隐含了答案。我们曾经详细探讨过文人画崛起并成为中国绘画主流的成因及其未来发展(详见石浩吉、刘家蓉已发表之文章:从齐白石、张大千到常玉《谈文人画的过去与未来》 ),为了进一步探讨造成东西方绘画与艺术差异的原因,我们先概要地汇整出东西方绘画在形式上的五点主要不同之处:

(1)东方重水墨而西方重色彩

典型的文人画几乎把色彩都拿掉了,这除了反映文人住在深山或向往隐居的淡雅之外,也是传统文人读书写字所熟悉的书法笔墨之延伸,这种敢于不用颜色的特点在西方绘画史上也是极其稀有的,而看似单纯的墨却也可以依照水分的多寡以及毛笔的运用,而有「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并衍生出千变万化的技巧与神韵,这个特点也与西方绘画一直追求色彩表现极为不同,当西方画家越来越追求强烈色彩的同时,中国文人画却有如老 思想般较注重简单的淡雅与心灵的平静,后文将再细谈。

3.jpg

傅抱石|春风杨柳万千条39x52cm;大卫|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新古典主义

(2)只有东方文人画才将诗书画结合

东方文人画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将书法技巧与文人诗词放进绘画之中,成为全世界唯一将诗、书、画结合的艺术型态,而「诗、书、画三绝」也成为文人画家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例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就是溥心畲,溥心畲除了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与「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之外,最为人知的就是溥心畲一直告诉别人:「书法比绘画重要,而读书又比书法重要… 」(有关溥心畲更详细之介绍请参考:石浩吉、刘家蓉撰《重新评论「南张北溥」的价值与价格》以及《传统文人绘画集大成者:溥心畲》 )。换句话说,诗书画的重要性顺序确实是先讲诗然后才是书与画,所以,典型文人画是经由读书与写字的涵养与技巧之累积才藉由绘画表现出来的,甚至后来绝大部分的文人画都有于画中提诗写字的习惯,这种诗、书、画结合的绘画特色也是西方绘画较为罕见的,甚至近代的西方绘画也才刚开始尝试将文字及其线条的表现与绘画结合。

 

4.jpg

大千|杨濮楼送别图138x42.5cm;潘天寿|石背花开(局部) 153x39cm;常玉|人约黄昏

(3)东方文人画的主角常是山水而西方绘画则多以人为主题

自从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主流之后,文人画的主题就变成以描绘山水为最大宗,一方面是当时文人很多真的是隐居深山并对于山的形貌做出各式的观察与思考,另一方面也以山水主题来表现出不仕文人的一种心境与清高,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人物在这些山水画中变得渺小甚至消失了,其实更隐喻了人物过客与世代变迁在永恒的山水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而这个特点也刚好与西方绘画几乎一直以人物为核心是完全相反的思考角度,后文也将再详述。

5.jpg

张大千|笼翠忆五湖 45x90cm

(4)东方文人画较着重写意而西方绘画则常强调写实

文人画一切主题大多以写意为主而非写实来表现,例如山水主题系以不同的皴法来展现山的肌理与氛围,房子与风景也都画的歪歪倒倒的而不像西方古典绘画会去重视比例与透视法,画中的人物、动物、花鸟等也大多仅着重其象征的意涵而不常会去细腻地着墨,这些都与西方古典画派着重写实与科学的观念是完全相反的。

6.jpg

张大千|百福泼彩41x32cm;库尔贝|自画像(局部)写实主义

(5)典型的东方文人画家大多不以绘画为职业

典型的东方文人画家大多不是职业画家,绘画仅是当时文人抒发情感或与朋友交心的一种方式或兴趣,所以典型的文人画尤其是山水主题绘画当中其实很少带有商业气息,虽然中国到了清代的扬州画派与海上画派之后也开始渐渐有了绘画市场成形,然而西方更是早了几百年就有完整的绘画市场在支撑与刺激各个世代画家的创作,职业画家在西方也因此早已比比皆是,这与中国文人画的非职业心态和身处山水的外在环境两方面都是大相径庭的,然其更深层的意涵也将于后文详述。

7.jpg

潘天寿|石背花开153x39cm;徐悲鸿|芳草自饱59x39.5cm;溥心畲|枫林双骏70.5x39

那么,上述这五点东西方绘画的差异究竟来自什么样更深层的原因呢?又或者我们更应该问的是:东方文人画的背后究竟是隐含了哪些特殊的土壤才造就出与西方绘画如此鲜明的差异?我们将用一个四面向的分析模式来解答这些问题,接下来就先从思考与哲学的不同开始谈起。

(二)东西方思考与哲学的不同

要创作出一幅画作或艺术品,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创作媒材也很重要,技巧好坏也会造成重大差别。然而,若回溯艺术创作的源头,或许创作者脑子里的思考与哲学会是更重要的起点,我们认为这也是探讨造成东西方绘画与艺术不同的第一种角度。那么,首先我们可以先来思考为何东方文人画的主角常是山水?而西方绘画又为何多以人为主题?

8.jpg

张大千|积翠鸣泉69.5x136cm;波蒂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绘画与艺术多以人为思考核心

如果要探讨西方绘画与艺术长年以人为核心的思考从何而来,或许可以往上追溯到埃及与希腊的艺术,因为埃及很可能是人类第一个形成艺术风格的文明,而希腊的各种美学标准更是影响至今,甚至已经渗透到一般人食衣住行的审美当中,但埃及与希腊的艺术都有一个共通点:都是以「人」为主角。

一提到埃及我们会马上想到什么呢?金字塔、木乃伊、人面狮身像等,我们可以发现埃及一切留存下来的艺术都是与死人有关,或者我们可以说埃及的艺术很直接的来自于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埃及人相信死后还有另一个延续生命的世界,甚至有一天灵魂会回到原本的身躯而复活,所以他们使用了极精密的建筑与医学技术来建造金字塔、制作木乃伊以保存人的躯体,甚至要以绘画与雕塑将人体的一种对称、永恒、静止而庄重的美复制到另一个世界或者永远留存于世。而埃及这种对人的深入探索也构成了西方绘画与艺术的根本基因,有别于东方文明崇尚自然与山水的主题,不但影响了后来希腊艺术的美学,也是西方艺术追求人体美学的开端。

9.jpg

埃及王后涅菲尔蒂雕像;埃及法老王雕像;古埃及绘画(局部)

而这份对于人体美学的追求到了希腊又更加进化,希腊人在运动竞技中对于人体做出了人类首度最精细而卓越的观察,这样的人体也不再如埃及人像那样总是以笔直、对称、庄严的方式呈现,而是更多的扭动、延展与动态来展现人体与肌肉的力与美,在希腊人的思考里,人的身体可以经过最好的锻炼而挑战各种极限,而人的身体也变得更加完美而尊贵,进而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也因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大多是以非常人性化的个性与外貌来呈现,当西方人们把人与神的关系表现出如此直接的连结时,西方艺术从此以人为核心的思考哲学或许就已经确立了。

10.jpg

米隆|掷铁饼者希腊;宙斯像希腊;达文西|人体研究文艺复兴时期

而埃及与希腊这样注重人本身的美学观点,不但开启了后续罗马艺术、基督教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乃至近现代的印象画派、野兽画派、立体画派等一脉相传又推陈出新的艺术表现,也不断以人为中心在科技发明、医学突破、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等方面持续演进,并以人为本位去挑战外在环境,例如荷马史诗就是在讲古希腊英雄怎么战胜自然灾难的故事,进而西方在绘画与艺术方面能长时间呈现出一种多样与丰富性。然而,东方崇尚山水与自然的思考哲学却不是这样发展的。

11.jpg

张大千|荷塘清趣图45.5x69cm;乾隆|书法「介寿」188x99cm

东方崇尚山水与自然的文人思考哲学

或许我们可以直接从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点出东方文人的思考核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按字面解释就是:人遵循地,地遵循天,天遵循道,而道遵循自然,从而我们可以推演出人要遵循自然。而老子《道德经》里的这句话又为什么对于文人画的思考哲学特别重要呢?

12.jpg

黄君璧|溪山云海60x122cm

首先,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也几乎奠定了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思考观念。孔子和老子是大致同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都要有自己该有的样子并遵守自己角色的规范,而老子的观点不一样,老子关心的是人跟整个宇宙的关系,所以他在《道德经》里的这个“道”字指的就是整个宇宙,所以老子认为“道”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类而有所改变。因此,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借这句话一层层分析了人、地、天和自然法则的从属关系,换句话说,人不过是自然、山水、天地甚至宇宙当中渺小的存在,所以人要遵循宇宙与自然的规律,这个观点就与前文提到西方以人的自我为中心并不断挑战自然、追求突破的观点恰好完全相反,所以这样东西方思考哲学的差异反映在绘画与艺术创作上更是如此。

13.jpg

溥心畲|骑驴高仕121x57cm;溥心畲|山涧采薇91x37.5cm;张大千|溪畔行吟84x37cm

而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理又为何能深植东方人的内心并维持数千年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与东方很早就进入农耕文明有着极大的关系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我们将于后文提出),而农耕的粮食来自土地,这就是「人法地」,土地仰赖风调雨顺,这就是「地法天」,气候与日月星辰有着自己的规律例如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展出的二十四节气,这就是「天法道」,而节气的规律与周期就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般有着自然的法则在运行,这就是「道法自然」。

14.jpg

江兆申|溪堂清话99.5x62.5cm;黄君璧|山水114x61cm

至此,我们大致了解了为何在绘画与艺术表现上,东方常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而西方则以人物为核心。然而,造成这个差异的源头起点可能找到了,但是为何西方绘画在希腊以后经历了无数次巨大的风格转变而文人山水画的风格却持续了上千年呢?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可能要更进一步从东西方国家制度与经济环境的发展演变来分析。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