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一级文物过半
在清代,文人画占主流,山水画盛行水墨写意,风格上提倡“士气”,贬“匠气”。清代的初期有“清四王”:王时敏、王翚、王鉴和王原祁。他们遵从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倾心师古,精研笔墨,追求文人画意趣,传承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在清代至民国画史影响甚巨。
9月10日,“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在故宫文华殿书画馆开幕。此次特展展出文物多达11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占展出文物半数以上。
故宫博物院策展团队在此次展品的遴选上,不仅优选了艺术造诣高的绘画精品,同时又选择了能够体现“四王”画学思想的作品,如王鉴的《四家灵气图》、王原祁的《神完气足图》等,使观众易于理解“四王”的绘画风格及理论,同时也为绘画实践者提供了优秀的临摹范例。
“四王”的山水画均以师古为宗,他们于元末名家流派中,精研传统,重视笔墨并参以己意。“四王”认为五代的董源和北宋的巨然是文人山水画的正宗。
王时敏(1592-1680年),家世显赫,是宰相之孙、太史公之子。王时敏受祖荫出仕,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入清后隐居不仕,以书画自娱,奖掖后进,被尊为“画苑领袖”。有《西庐画跋》、《王奉常书画题跋》等传世。
此次展览展出王时敏《秋山白云图》轴、《仙山楼阁图》等。《秋山白云图》轴是画家五十八岁修建、隐居西田别墅时所绘,是王时敏多年研求黄氏众多作品之后脱化而成,为其标准的代表作。画中可以看到浅绛设色的方式,可以看到他书法上的变化。《仙山楼阁图》是王时敏应友人陈静孚之请,为陈母七十寿辰而作。画面布局层峦叠壑,丛树浓郁,苔点细密,皴笔干湿互现,体现了王氏苍老而清润的笔墨特色。
王鉴(1609-1677年),因官廉州(今广西合浦县)知府,世称王廉州,江苏太仓人,为明末大文学家王世贞曾孙。王鉴与王时敏同为董其昌弟子,均为明末清初“画中九友”。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而于董源、巨然尤为深诣,被誉为“后学津梁”。
此次展览展出了王鉴的《仿倪瓒溪亭山色图》轴、《四家灵气图》轴、《山水》卷、《仿古山水图》册等。其中《仿倪瓒溪亭山色图》轴仿倪瓒典型的“一河两岸”式构图,湖山平远开阔,皴染兼具倪瓒和巨然的技法,风格疏朗。《四家灵气图》轴是王鉴见到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家真迹之后,融各家笔意所绘,画中的丘壑形态仍以巨然的面貌为主,勾、皴、点、染参以“元四家”笔墨风格。《山水》卷虽青绿设色却书卷气盎然,为其代表作。
王翚(1632-1717),幼喜丹青,十六岁时拜同乡张珂为师,后入王鉴、王时敏门下,从此悉心观摹历代名迹,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又注重外师造化,逐渐形成了华滋清逸的画风,当时的名公巨卿、文人学士争相交之。六十岁时以布衣征召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卷,被赐“山水清晖”四字,声誉益著。从学者甚众,画史称“虞山派”。有《清晖赠言》等传世。
王翚的《晚梧秋影图》以墨笔绘池上高梧疏柳,坡头二人对语。其右有恽寿平书七绝一首并长题,通过恽氏的长题可知,王翚与恽寿平当时在友人徐乾学家留宿。王翚通过观察庭院中月光下的梧桐树影,触景生情地联想到了董北苑(源)、巨然、房山(高克恭)、海岳(米芾)的水墨点染技法,说明王翚既有着深厚的“以古人为师”之基础,又具备敏锐的“以天地为师”之观察力,是位善于从生活中体会古人画理、画论、画技精妙之所在的画家。
王原祁(1642—1715年),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任县县令,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入朝为工科给事中,年六十岁改授翰林,充任《佩文斋书画谱》纂修官,主持《万寿盛典》,累官至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王原祁常常御前染翰,康熙皇帝赐其“画图留与人看”,卒于官,被赐全葬。有《大陆泽图说》、《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王司农题画录》、《罨画楼集》等,为娄东画派领袖。
《神完气足图》是王原祁为弟子金永熙(字明吉)所作。图中不仅在丘壑布局、笔墨神韵上力追董巨以来诸大家之精髓,更达到了神完气足的艺术境界,是王氏著名的代表作。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0月30日。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持故宫博物院门票入院后可免费参观。
展览名称: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
展览时间:2018.09.12至2018.10.30
展览地点:北京故宫文华殿书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