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知多少!中国绘画史之元代
中国艺术灿若星河,但厚厚的绘画史令人望而生畏。我们化繁为简,从东晋到清末,从顾恺之到郎世宁,精心选出55位大师,和他们的55幅代表作,梳理出一个极极简版中国绘画史。
今天要讲的是元代的绘画史。
到了元代,人物画衰退,山水画突进,借景抒情是主旋律。"元初丹青谁最豪,南有赵魏北有高",说的就是元初领衔画坛的赵孟頫和高克恭。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画中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从近景直伸展到远处的地平线。其时正是秋天,一片宁静,有的树叶已脱落了,有的亦赤黄相间。然而村人对这些美景混然不觉,只埋头于他们日常的生计。
高克恭善画墨竹,他画竹以不经意,落笔潇洒,却形神兼备为长,自有天然之生趣,《墨竹坡石图》是其中之一。作者以厚重的笔势和丰腴的墨彩描写秋风疏雨、玉立青竿,强调了枝叶的向背纷披、俯仰疏密以及前后虚实的空气透视关系,特别是石根的几叶小草,充沛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显得清影婆娑、意境苍茫,令观者湛怀息机,意冥玄化。
而到了元代中后期,画坛的领军人物是"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国宝级文物。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作者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作者人生态度的表达。《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渔父图》以"渔隐" 为主题,在一片江南山水之中,画一位"渔父"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钓。"渔隐" 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渔、樵、耕、读,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常被用作文艺作品的主题,以表达作者避世遁隐的愿望,其中尤以"渔隐"的素材最为普遍。时至元代,汉族文人仕进无门,社会地位骤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于是,"渔隐"就更频繁地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其中以吴镇的《渔父图》最为典型。
《六君子图》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这正是宋元以来文人绘画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倪瓒好画墨竹,有人指责他画的竹似麻,似芦,他自解:"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在《答张藻仲书》中更是明确地阐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无异宣告了文人绘画的宗旨:一方面,文人将诗情画意融入画中,使绘画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寄托了人们希望的理想世界;而另一方面,文人又将绘画划定为仅供个人娱乐的笔墨游戏。
《夏山高隐图》是王蒙最具代表性的隐居题材的作品 ,代表了他画风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图中重山峻岭,瀑布孤悬。下方房舍两区,右侧屋内高士手持羽扇踞坐榻上,童子捧盘侍奉左右,屋外一童子正在调鹤,庭前草树丛密,山溪流淌,横卧溪上的小桥将两处屋舍连接。左侧屋内一妇人正在劳作,庭中小犬静卧,呈现出一派静谧清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