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不仅是一场美术盛会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从1949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作为我国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国家级文化活动之一,全国美展荟萃了新中国美术史的精美段落,艺术地展现了共和国65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精神、艺术成果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光辉历程。这65年中,涌现了无数杰出的作品,更是推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成为美术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展览品牌。
12月15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集中展示近五年来中国美术创作丰硕成果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从24000余件投稿作品中先遴选出4391件作品,在全国13个分展区展出后再推举576件作品参加进京展,最终评选出金奖作品7件、银奖作品18件、铜奖作品49件、优秀奖作品86件,共计160件成为第二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作品。
作为全国性的综合大展,本届全国美展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与往届相比有什么变化?面对“有高原无高峰”的艺术现状又有着怎样的答卷和警醒?全国美展,不仅是一场美术界的盛会,更多的应该是对美术事业发展的检阅和思考。
成就与趋势 导向和标杆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表示,每一届全国美展,都会随着时代变化和美术自身发展而呈现出新的面貌,涌现出一批新的优秀作者,这次也不例外。
本届美展呈现出7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作品全。囊括了近5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涵盖了全国老、中、青三代美术家的精品力作。二是质量高。本届全国美展发动早、范围广,全国美术家创作热情空前,除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实验艺术外,其他都采用了面向全国直接征稿的方法,突破了原来各展区分配名额的做法,尽最大可能保证了优秀作品的入选机会。三是展区新突破。展览首次将陶艺、漆画和综合材料绘画独立出来,在艺术设计展区增加了工艺美术的内容,增设实验艺术展区,体现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开放、包容和自信的文化姿态。四是紧扣时代脉搏。航天探月、抗震救灾、小康建设、和谐生活等,参展作品生动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瞬间。五是贴近生活。中国美协坚持倡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引导更多美术家创作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作品。六是乡风民俗浓厚。相当一批作品关注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突出民族、民间、农村生活气息,鲜活地反映了乡风民俗,展露出民族文化多样化的魅力。七是再现厚重历史。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等带动了一批历史画的创作,本届美展表现我国历史长河各阶段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作品明显增多。“与五年前相比,各画种和艺术门类都有了新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艺术家们自觉地把艺术创作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紧密关联,高度重视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新时期人民精神风貌的创作题材,体现出炽烈的爱国家、爱民众、爱生活的艺术情怀,展示了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与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新风,集中代表了当前中国美术界创作、研究与探索的主流倾向。”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说。
每一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不仅是对近五年中国美术创作丰硕成果的展示,在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看来,更重要的是一种导向和标杆。“历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都会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美术创作、美术思潮产生一定的影响。”吴长江举例说,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美术馆的主要藏品大多是产生于全国美展,“它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青年美术家而言。”令人欣喜的是,本届美展的获奖作品多来自年轻作者,这也说明了美展对青年美术家的成长促进作用。
面貌更多元 差距在减小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介绍获奖作品情况时说,过去不太引人注意的小画种这次表现特别突出,如水彩、漆画、连环画、版画等,就整体而言,连环画、水彩尤其表现不俗,非常引人注目。这种细微的变化,在最终评出的金奖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艺术的面貌更为多元,各个画种的创作实力与水平差距正在减小。
如版画《而立之年》以超大的青年人物肖像和木刻艺术深入细微的刀痕,塑造了当代青年励志奋斗、阳光自信的形象,《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它“较好地体现了传统木口木刻的当代图像转换,代表了当代木刻艺术肖像的新探索与新成就”。
四川大学教授黄宗贤也认为,媒介、画种、技巧并非决定艺术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艺术作品的魅力更取决于作者能否以恰当而完美的语言传达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深度的情感体验。“《亮宝节上的人们》让人感受到水彩、粉画这一以水性与纸质材料为媒介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其他媒介或画种相比,在宏大叙事与情感传达、精神表现方面,不仅毫不逊色,且有独特的魅力和无限可能性。”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评价漆画《织情叙意》说,从题材到人物形象塑造,从画面结构处理到平面化语言的拓新,从色彩的运用到工艺手法的突破,它都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漆画佳作。而插图《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在艺术家许向群看来,其唯美的形式追求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忠实记录和完备再现,也表达了人与这片土地悉心相连的共生关系,是蕴藏着一个现代垦荒者生活轨迹和情感历程的视觉记忆和文化图像。《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项目作为近年来设计界有影响的“设计为人民服务”典型案例,被中国美院院长助理、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盛赞为“极大地拓宽了乡土设计的传统理念,对美丽中国的乡村建设有重要样本价值”。
在上一届全国美展中以作品《零点》获得银奖的陈治、武欣,今年仍然选择了家庭题材,《儿女情长》表现了远游在外的儿女归家探望父母、三代团聚的场面。四川大学教授林木对这幅“既工且美、真实感人”的写实主义工笔画评价道,“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今天,它的获奖,呈现出一种传统与当代融合的中国主流价值尺度。”而以肖像画的形式表现20世纪著名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的欧洲留学生涯的油画《桥上的风景》,则因“将历史、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融入写实性艺术之中”从而获得了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对于提升中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的评价。
关注的声音 批评的态度
当然,当代美术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现状在本届全国美展上也有所体现。刘大为表示,一方面绘画新技法、新材料,以及创作观念的拓展令人耳目一新,整体创作水平有提升,另一方面的确缺少高峰,缺少让人眼前一亮、印象非常深刻、能够拉开距离的作品。
对此,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如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建议要下大力气继承古代和近代的优良传统,“多年以来我们并不忽视创新,也不忽视横向比较,但是比较处理不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处理不好横向与纵向与传统的关系。因此作品往往更重视视觉而不是心理,往往重视视觉新颖而不是文化厚度。”
此外,艺术创作“照片化”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我们今天生活在媒体时代、技术时代,数字媒体的照相技术无所不在,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美术创作。“现在照片的效果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国画、油画、版画,甚至综合材料的创作,使得这些材料作品在发挥画种自己语言特色的时候,产生了一种障碍,艺术本体难以很好地发挥。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如何真正重视艺术的造型能力、艺术的表现力,真正重视艺术的内涵,用好照片这个工具,这是一段时间内美术界要思考的内容。”
美术评论家邓福星表示,看过展览后,明显感受到画种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技术主义显得比较突出。他举例说中国画的趋向是传统中国画的元素不够,更多是融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他提出要呼唤现实主义精神,发挥民族特色。
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认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把传统的艺术精神和当代的精神结合起来,把传统的技巧与当代的新资源结合起来。“艺术要向前进必须要先固守本门类的阵地,再向外扩展,也就是必须先要保证自身的特点,然后是固本与拓展结合。”邵大箴还提醒说,不能把全国美展的作品看作完全代表当代的水平,更恰当地说,它们代表当代中国各个门类艺术的前进步伐。
“油画的评审中,画躺在沙发上的人物就有七八张,这是新的创作瓶颈现象。”许江还提出,这是由于创作者缺乏生活的广度,生活面有些狭隘所致。“如何深入生活,真正到时代的沃土中,去拥抱那些宏大的叙事,去思考人民性的表现,这也是当代创作者应该思考的。”他说。
每一届美展都会引发众多关注甚至批评,而这些在林木看来应该予以积极和乐观看待,因为这种批评实际上表明了整个美术界对全国美展的高度重视。“这届美展已经出现很多中国风的东西,完全依附于西方那些观念和形式的作品在本届展览基本没有出现。目前作品背后所洋溢的是一种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趋势和氛围,从这些角度来看,这届展览应该是非常成功的。”对于高原和高峰的问题,林木表示,高峰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峰是在高原上慢慢积累起来的,这次展览中也呈现了很多闪光的东西,在若干年后成为高峰,也不失为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