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到绽放——综合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4月10日,浙江省首届综合艺术大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幕,共展出综合材料绘画、影像、装置、实验艺术等150余件作品,体现了浙江综合艺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今年恰逢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年”,综合艺术大展还肩负着检阅浙江省创作实力,发展壮大新文化新艺术的任务。藉此契机,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劲松,他从目前综合艺术教育、创作现状与前景等问题展开谈了自己的观点,希望综合艺术这一新的艺术门类能够得到人们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萌芽到绽放
——综合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记者(以下简称记):与传统国、油、版、雕的常规教学相比,综合艺术的教学既有融合又有创新,它的核心是什么?
杨劲松(以下简称杨):一般我们看到打动自己眼睛的东西时,经常是先被它的内容吸引,肯定不会是先被它的材料、形态或者是手段、手法打动,视觉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可是在近百年来,我们基本上被教育成按照一个既定的标准或方法去观看,否则就看不出好坏,这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艺术应该先让观众看得到艺术家的想法或愿望,其中有什么打动人的地方,而不是先被身外的东西所限制,比如画的是什么画种,用了哪种材料和技术,方法是否在全球领先,我们不是从这些方面去分析好坏,而是要先从文化或视觉入手去看,它是否代表着今天我们国家或大众的愿望。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我们从实验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开始,去寻找它的理论资源、思想资源,形成一种自身的文化价值判断系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创新。
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如果说综合绘画或综合艺术之所以是今天指向未来的一种艺术样式的话,那它就是在这方面用力比较多。它跟国、油、版、雕的差距就是,不过多在程式和样式上反复。艺术当随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文化一定要承载发展的理想和愿望。
从表面看,综合艺术只是打破了画种之间的界限,材料和手段变得不再受限,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任何创造力,一定是当我们的思想有判断能力的时候才会出现,就像中国文化,只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它自身形成了创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跟它的生活经验、文化理想、未来愿景息息相关。可是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基本上否定了过去,导致了文化虚无主义,如果说现在需要重建,我们就是那个所谓的排头兵。
任何材料技术都和内容相关,有了愿望,才会为之去寻找相应的语言和表现手段,而我们之前的教育是,不管你有什么愿望,要先学这套,学生在学了之后反而自己的愿望不见了,认为自己想要说的话不符合表现方法,没有美学趣味,结果导致我们的学生只能重复别人的趣味,因此,这也是综合艺术在学院里面的存在价值。
记:综合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后的创作现状是怎样的?
杨:据不完全统计,与国油版雕等传统专业相比,综合艺术、新媒体或美术教育系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继续坚持创作的比例可能还要更大一些。当然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专业,所以对接的端口可能比传统专业多一点,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学院教学给他们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毕业之后依然有大批学生在坚持独立思考和持续创作,形成了很强的个人面貌和成熟的艺术形式,所以才得以呈现出高品质的展览。通过这次首届浙江综合艺术大展的检验,中国美协的评委和外省的专家给这个团队很高的评价。所以,当思想能力被发动起来以后,创作欲望会不断,会发现很多可以去创作的题材。
记:浙江是全国美协中首先设立省级综合艺术委员会第一批,也是最早举办集体展的省份,这为综合绘画全国美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请问今年艺委会的工作计划是什么?有哪些大的举动?
杨:与往届全国美展不同,今年综合艺术是作为独立画种进行展示,把北京、浙江、四川、山东等地作为重要的创作区。北京得天独厚,但是真正从事综合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是社会上多于院校。通过从去年开始的考察调研,发现从院校毕业后仍然坚持创作并且逐渐形成气候的,那就是浙江了。
我们筹备会成立后开了两次全省创作会,通过这次浙江首届综艺大展,发现了参加全国美展的苗子,和中国美协一些老师讨论后确定了至少十七八位作者,作为参加全国美展的中坚力量,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
我体会到浙江的文化生态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周边的地市具备着与省会杭州不相上下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具有雄厚的创作实力,这是其他省份无法取代的特征。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嘉兴、湖州等地的经济能力和文化开放力以及公众对新文化、新艺术的热情一点都不比杭州差,它们有理想、有愿望、有渴求,这点非常有意思。因此,我们未来3年的工作重点计划在杭州之外的城市展开,先跳开杭州,在长三角、上海、江苏等地,进行展览和研讨活动,我认为这是可以反促杭州发展的一个方式。
记:此次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为什么会采取自由报名的方式?
杨:我们开始也在考虑,到底是采用实验艺术一样的提名方式还是其他方式。我觉得,综合艺术作为大众艺术,还是要采取大众都可以参与的方式,不要设置门槛。后来大家都赞同这个意见,将门槛降低,让所有人感觉都可以成为一分子。只要是真正对改革开放后今天的时代有艺术追求的,都可以将作品寄过来。当然,不是所有寄来的作品都可以参展,它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综合材料绘画,必须对社会有正能量的表现,而不是出于个人的自以为是,要经过学术的考量。
记:就我们国内目前艺术现状来看,综合艺术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
杨: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胡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观点,即综合艺术代表着中国的未来。虽然目前中国美协在感情上,在有些方式上不同意当代艺术,但是认为综合艺术是可接受的文化媒介,它既不像当代艺术那样标榜跟主流抗衡或对立的文化姿态,又包含着文化批判、文化思考的活力,带有文化理想。
现在中国每3天就有一个美术馆出现,很多美术馆都希望做综合艺术展,已经有好几个省的美术馆都在跟我联系说能否把展览移过去,应该说它是有活力的,能够触动全国或地方展览的样式和艺术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综合艺术有很多做法很接地气,很多的创作主题和材料来源都是在改革开放或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来的,这也是综合艺术在这个时代显现出其价值的地方。
浙江省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散落在各地,这次艺术家都有一种很强烈的欣慰的感觉,以前是游击队,现在终于有一个落地的平台了。中国美术学院最早开设美术教育系、综合绘画工作室、综合绘画系、综合艺术系、新媒体系,都是最早开文化之先河的事情,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一直处于流散状态,他们有时候也很委屈,在城里面还好,在地方上的像是评职称之类,这两年参加的展览都不算,作品登在刊物上也不算,他们有时候真的感觉很无助。比如说以前上海的《艺术当代》杂志还不算刊物,以前上海双年展不算国家展,只能算地方展,导致很多艺术家职称都评不上去。但这样的情况从今年开始就不会再有了。
记:综合艺术作为前沿性的、探索性的艺术门类,对大众普及方面的距离还有多远?
杨:距离还是有的。此次浙江首届综合艺术大展,宁波市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展览跟他们平时习惯的视觉结果不同,作品中表现的新意,反映的问题,他们也觉得很有道理,但也确实存在很多疑问。现在综合艺术在国际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成为主流,然后慢慢地扶持到各地方,跟当年鲁迅先生把版画引入到中国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现在的情况与当初又不一样,信息传播这么便捷,一般老百姓还是能了解到,只是真正面临最好的和好的之间的区别时,还存在着困扰。这是假以时日的事情,不是太大的问题。现在国际拍卖或国际大展拍出来和入选的作品,远远超过传统的和习以为常的作品。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去关注,怎样使人人都有这样的理念,将此变成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变成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做,这种方式恰恰就是文化革命真正达成的结果。现在这还是一个理想,还没有达到。
(庄燕琳、俞越根据采访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