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协展览之写意花鸟的难·远·近
近年来,中国美协每年举办相关中国画展览约八至九次,意在繁荣发展美术事业,推动文化强国梦,弘扬传承国粹,鼓励和发现新人。尽管名目繁多的展览频率高,但面对与日俱增的美术爱好者,浩浩荡荡的国画大军,以一次投稿量7000人次计算,入选约200件作品,获奖60件作品,入展率仅为4%。相比之下,还是杯水车薪,少之甚少,可谓中原逐鹿,竞争是如此激烈。
如果再以(人物、山水、花鸟)三足鼎立来析,且又有工笔写意之争,从历届展览现状看,工笔画近乎占整个展览的半壁江山之多,写意画在数量上远远不及,至于写意花鸟画作品那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显得寂静而冷清,有时还不乏独行侠。于是写意花鸟画作者无不感叹,怎一个“难”字了得。我身边就有许多画写意花鸟的朋友,有的干脆放弃投稿(其中不乏写意功夫不错的)。
对于展览投稿而言,相比之下,人物、山水画作品较容易上展。工笔画更是获奖大户,是评委偏好还是写意花鸟画本身没解决基本问题?其实评委在评审过程中,见到好的写意花鸟画作品,也会为之一振,驻足赏析,予以肯定!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
有句老生常谈的话:写意花鸟画门坎低,提高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师已逝,精神尚存。青藤、雪个、老缶、白石等前贤遗留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皆是后人临摹、研习的极好范本。面对大师笔下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我们从中学什么,取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一味盲目地临摹,求之皮毛,则事倍功半。前辈大师博学鸿儒,书法精湛,他们的作品是人生的写照,精神的化身。无论是逸笔草草,或简约雄奇,或老笔纷披,或苍劲老辣,后人因修养不够无法达到这一步。所以同是一个题材我们去画,可能会失去神采,格调不高。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今写意花鸟画家,很难得见到几个书法功底很深厚、修养又很高的人,说到书法,大多是一个不可触摸的痛。这种现状得引起画家的反思。我经常这样比喻画家,好比模特走T台,山水画秀的是冬装;人物画秀的是夏装;写意花鸟则秀的是比基尼(稍有瑕疵,一览无余)。毋庸置疑,写意花鸟画是最直观、最残酷的博弈。如此情况下,我们还是画了一些近似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贤的折枝花鸟作品去投稿。那一定是处处碰壁,这样你会觉得中国美协展览离自己越来越远,不可企及。对此前几年我本人深有体会,每次投稿都杳无音讯,不乏灰心丧气,甚至对评委有些抱怨。现在想起来,才知道是自己作品有差距,不对路。
笔墨当随时代,作品应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要去走老套式的折枝花鸟死胡同。若峰回路转,你会突然眼前一亮,原来写意花鸟画也可以这样画。我的老师姜宝林先生这样说过:要从学习中找艺术规律!他又说:笔墨要传统,形式要新。这是极为经典的阐述。创作要想办法,多动脑子,在创作过程中,既借传统笔墨,又纳现代形式,来营造画面,你就感到路子很宽,随心所欲,作品又有了新面孔。
文/张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