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聪:写自然之态 画生命之韵
“天道酬勤”,成功永远属于求索不倦、勤奋追求的人。王信聪以“写自然之态,画生命之韵”而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作品亦因此而为人们所喜爱。王信聪以山水为主,作品多展示巴蜀山水的源远流长、山重水复、重峦迭嶂、幽秘秀润,且空间深远、场面宏阔、浑然厚重、笔墨氤氲。王信聪的山水得之于造化,取向苍茫、辽远,且极重韵致与情怀的表现,这使他获得了较高的起点。在风格、神采上,王信聪多得益于巴蜀画风的影响,重意象表现、诗意传达,烟雨迷蒙、悠远静谧;技法上,则以点、线为主,勾勒、皴擦,浓淡、疏密,水墨渲染,用以营造蜀中山水特有的风采与韵致。
显然,王信聪的山水作品中,十分注意汲取宋画“巨嶂”山水经验,危崖峭壁、江涛拍岸的诗境跃然纸上,峡江雄姿、烟云弥漫的浑茫苍润尽在咫尺之中。可见,王信聪善画大山大水,善于经营山高水远的意象式组合,善于在“三远法”的传统空间法则中推陈出新,不断翻出新意。而这一切,都转换为一定的笔墨语言与表现手法,使之成为一定形式结构的氤氲性“言说”。
源自北宋绘画的“巨嶂”式山水风格,气势宏大,是一种在稳定性框架中有着多样性丰富变化的空间构成,它考验着画家的才能,要求画家在“有限中表现无限”“咫尺中天高地阔、山高水远”,王信聪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敢于迎接这一挑战,在面对这一巨大的艺术命题中,他给出了勤奋、不倦、求索不止的答案。
有此信念,王信聪终于在画面上营造出千回百转、烟雨迭嶂的蜀中山水图景,以笔立骨、以墨取韵、以意造境,成为他作品最基本的特征。笔线的运用,不但表现了山石的险峻与奇峭,还分割了画面有限的空间,使空间呈现为多样的变化,且在同一时间中将其给以展示,为画面平添了声势与气韵,产生了极强烈的视觉效果,也增加了某种神秘性。在这种神秘性中,让人领悟到造化之神奇,自然之神韵,山水意象之间洋溢着画家崇拜自然、“物我两忘”的理念。
可以看出,在高远、深远与平远空间法则的处理中,王信聪注重的近景、中景的表现,且在实处辅之虚空,浓密处辅之留白,在虚虚实实中,表现蜀山蜀水的自然生态,林莽密布、流水潺潺、山高路狭、村落远在…….给人以完全“陌生化”的“异地”景象感受,令人为之神往。当然,没有“心游万仞”“胸中一段奇”式的襟怀,是难以把握这种复杂的意象表现与相关笔墨语言的。
尽管如此,王信聪并未受真实物象的束缚,而去“事无巨细”的再现物象,他捕捉的瞬间印象与身心感觉,以及由此生发的诗性与诗意。重要的是,画家把印象与感觉,又转化为“实写”与“虚写”的手法处理,其中的“虚写”,不是不写,而是把无限性与丰富性,高度概括和简化为“虚无”,看似“虚无”,实则很多,只能隐藏在深层与背后,这样的处理,给人以审美想像和抒情的空间,如果不是这样的处理,画面上的山水诗情便不会有现在的效果。
在宏大的结构中,王信聪同时还十分注意情趣的点缀与营造、使画面增加耐咀嚼、耐人寻味与耐读的元素,使作品在整体与细节的结合中得到完美的统一。因此,不论尺寸大小,王信聪的山水画都因获得了充实而产生了壮美,某种秀美也暗含其中,让人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因水而青,水因山而动,王信聪在山水的动静之中,找出了山水的平衡点,发现了自然中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在他的笔下出现的是郁勃的生机,内中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因素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
应该说,王信聪的山水画是在自然之态中寻到了生机,在生机之中表现了生命的诗韵。因而,他的每幅作品都是自然的赞歌和生命的诗情表达,缘于此,这些作品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王信聪潜心于绘画多年,在其中领悟了求索与创造的乐趣,在笔耕不辍中,他的作品日益摆脱了形而下的色泽,渐趋于形而上的精神表达,可以说,他的作品表现的就是他自己,他的内心世界通过绘画得到折射,而我们因此看到,这是一位辛勤、努力的画家,他带着朴素的诗意情怀去从事绘画事业,在绘画中他收获了喜悦、快乐和幸福,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日渐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