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席德生:师道可观

任晋渝/文
2011年07月04日 14:38:4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席德生把自己的工作室设在位于开化寺街的古玩城里。太原开化寺街是个商业与文化气息并重的街道.古玩城也不乏文化人和古玩商混迹,有几个是赫赫有名的,席德生算是其中一个。古玩城里的工作室摆放着他的很多书艺,也有朋友们的画一一水骨墨意,与他的字相得益彰。上午的光线让工作室里充溢着安然和静谧,几名弟子便在这种氛围里或趴、或坐,描摹老师指定的练习。老师只是席德生,弟子都是慕名前来,席德生一边教授弟子,一边把大多数时间用来跟朋友们交谈或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地方研习心得。这些朋友仍然是文化人居多。席德生喜欢茶,懂养生,在他的身上流溢着一种旷达与安宁,稍事内敛且多有深蕴。他打过形意,年少时 候,能够将师傅十几年的弟子轻松击倒。形意本是道家,讲究自然与心意相通共融。席德生也是挺有道家气韵的一个,只是不知道是否真的与“道”有研究。当然,道,在某些方面可以理解为对人生、对人世的参悟。席德生自然有道:书道、师道、友道,其道自在也。

传道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王留鳌这个名字是与那些漆木匾额和碑迹相伴相随的。尽管时代的变迁会让这记忆逐渐湮灭在人世的烟河中。但是对席德生来说,有一些记忆的存在是别有真味的。正如书法艺术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衍化归真。师道的快乐不只是把远久的信息单纯地传下去,其中还掺杂了传承者的记忆与辛苦。

席德生追求书法技艺始于身为老师的父亲的影响。当年的席德生与王留鳌结缘仅仅是因为王留鳌登在报纸上的一则招生信息。首次登临老师之门的席德生搞出了不小的动静:王留鳌先生让大家每个人写一篇字,在看到席德生的字时,突然问了他一句, “这是颜体?”席德生丝毫也没有犹豫说: “是。”当时,王留鳌先生并没有再说什么。两个月后的一次聚餐上,班长却跟席德生说: “你是第一个敢跟老师顶嘴的学生。”这话深深地触动了席德生,老师但凡说,就有其道理。书法自古传承,临帖不辍,领略形神才能大成。只有养成一丝不苟的临帖习惯才能为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悲鸿大师说:“人不可有傲心,但必须有傲骨。”席德生自此开始认真埋头临帖,至今不辍。早年的席德生临帖很刻苦,与那个时代许多投身于艺术的人士相似,他也时常为笔墨纸张的来源所闲扰,经常买了笔墨就开始为生活发愁。当时,他并不是王先生最留意的弟子,班里有两个女生写《兰亭序》写得很好,席德生就要求自己一定要超过她们。有时候可以三个月练习一个地方。有意思的是,他的一本怀素,除了第一页掉了,后面的几乎都是新的,那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去练习。正是对自己的不断鞭策,席德生最终从王留鳌先生的众多弟子当中脱颖而出,在结合众多书法大家的精髓之后,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臻境。

授业

1986年,席德生开始在北宫带课,教授二三十个小孩,从此也走上了为师之道。王留鳌先生为师从不批评,总是在表扬之余指出差距,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席德生现在忆起来,依旧十分动情,老师留给他的并不单纯只是书法技艺,还有更多对人生人世的参悟。这些在老师去世后越来越真切地可以感受到。想起自己第一次为师的羞涩和老师教授自己的点点滴滴,席德生深刻地了悟到,师者传道,非一句话尔。

除了跟随王留鳌先生不断学习外,1985年席德生上了函授,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博览了各种书法概论,记录了大量的书法讲义。由于当时编着的名家众多,使得他的认知水平有了长足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的教学水平,毕竟只有自身拥.有深刻的体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把知识应用到教学当中去。随着书法技艺的不断提高,他的知名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让席德生有更好的发展,在王留鳌先生的引荐下,他参加了民进党,进入了迎泽区政协,开始接触更广泛的领域。政协、文化界两大阵地藏龙卧虎,席德生在与这些知名人士的交往中,不断汲取各种气息,从而使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书法技艺的认知开始有了质变,有了更为清晰的理性与感性的体会。正是这种质变让席德生从山西书界中脱颖而出,显露出更高境界。

席德生认为“书品即艺品,没有好的书品就没有好的艺品,必须先做人后写书。”他对王留鳌先生的尊重是由衷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有养育的恩情,而老师则有指路的功德。在人生道路上,是老师的不断指引和帮助,才能让自己拥有如今的成就。因此,尊师并非只是一句口头禅,应该时时牢记于胸。在王留鳌先生还在世的时候,席德生时常前往倾听教诲,逢年过节总是先把给老师的礼品准备好,在老师去世后,他一直送老师回到老家……

席德生认为荣誉的取得是人品的自然所得,有好人品的人与朋友们相处会越处越厚。如今的席德生已经成为山西省最年轻的文史馆馆员,作为政府高参,这是终身制的。

解惑

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席德生自己的学生也已逾万。席德生自己从不招生,弟子们都是经朋友介绍慕名而来。现在好多青少年对社会都很迷惑茫然,席德生为他们树立起自信并打消悲观念头。他自己与弟子们的交往也不仅止于教授一些书法技艺那么简单。弟子们从他那里寻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真解。席德生非常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同。所谓师者、教书、育人,育不可离弃。这是师德,更是书家的根本。如今席德生的弟子遍布海内外,不乏功成名就之人。对于席德生的教诲,弟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验证并再次传承下去。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诸多书界的朋友也是席德生汲取技艺的源泉。除了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外,作为政协委员,席德生还为陕、贵佛教界,南五台山近百十座寺院题匾作额、书写楹联,还为多所希望小学题字。援救灾区、汶川画展…

对于这些公益性事业,席德生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他在尽一个艺术家的本分与社会责任。席德生早期曾修习草书,但现在又回到了二王的路子上来。他指出,中国从古至今不乏书法艺术大师,但能够广泛流传后世的却只有楷、行几家。究其原因就是好认,为大众服务,得民间乐趣何乐而不为?

可是,回归的路子是要经受很大压力的,王留鳌本人就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但席德生还是最终决定回归了,他的转变让许多人吃惊,书界有许多人评价他俗了。但席德生自己非常明白,此俗非彼俗。人俗本是归于本真大境。只有返朴才可归真。对于那些没有深刻研究过书法演变史的人,他并不想多作解释,他只想用事实说话。在短暂的阵痛之后,席德生开始了新的尝试,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俗境界”,去追寻山西本土本源的内质。如李世民的作品他注重大局,以内容引形式。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表达,做到“胸有成竹”才落笔。行文里不光有形式,还要有哲学、美学等许多内涵与技艺的存在。我以为此时的席德生,正所谓“初时,见…是山;其后,见山不是山;终了,见山仍是山。”他该是见山仍是山了。

对于书法的真境界究竟是什么,席德生依旧在不停地追寻。他知道离那个“真”越近,自己的压力就越大。天人合一终究就是自然。自然,是可以淡泊一切的。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净化心境、思味自然了。可喜的是,如今席德生的艺术追求已经被国内外许多权威人士所认可。其作品在省内外各大图书馆屡有收存,美国好多个艺术馆都请他题写馆名。他的书法作品在日本、韩同都有展出,并入选《中国书法经典》等名籍大典。

席德生之名,盛矣。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