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艺术教育界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误读及出路

2010年09月26日 10:02: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要论述艺术教育,自然会提到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但当前教育界不少人对蔡元培美育思想存在误解,偏离美育宗旨,把美育仅仅狭义地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完全停留或局限在学习某种艺术项目及其技能上;且时下艺术教育界又有不少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利益挂帅等直接背离美育宗旨的风气。误读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教育界人士,应转变观念,切实地将人品的陶养和个性的培养放在首位。

走出美育认识上的误区

新旧世纪之交以来,政府教育部门加大了倡导、实施美育的力度,广大教师与家长也都在谈论美育。但我觉得,教育界不少人士和众多家长,在对美育的理解上,还存在一种偏向或者说在认识上有误区:一是把美育仅仅狭义地理解为艺术教育,完全停留或局限在学习某一艺术项目的技术层面上;二是把蔡元培主张的美育在于陶冶性灵、健全人格的根本目的或宗旨给抛弃或遗忘了。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蔡元培在世时就有了。早在1930年12月蔡元培就曾反复强调:“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按:即今所称之艺术),误也。我所以不用美术而用美育者:一因范围不同……二因作用不同……”,也就是说,美育不仅包括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科,而且“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供利用,都不是美术二字所能包举的”。蔡元培早在1922年6月发表的《美育的实施方法》中,已具体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实施方案,从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贯穿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涵盖整个社会的生活层面。蔡元培倡导的美育,是采取美感教育的形式,以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的一种教育;其宗旨在于培养有优良道德、有崇高理想、有创造精神、有独特个性之人才,其核心是陶冶人的品德情操。

美育,用现在通行的说法,也就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多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界不少人实施的所谓美育,是与蔡元培倡导的美育背道而驰的。学界出现的形形色色不正之风,如缺乏合格师资、缺乏系统教材、缺乏最基本设施而盲目扩招,甚至只要交钱,不上学就可领到文凭;只要交出办学者开价的学费,不管考试成绩如何即可入学而名之曰支教生等等公开现象或默契的潜规则,全国各地几乎到处存在。再看时下中小学生业余艺术学习中出现的种种偏向,如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完全是在家长的驱使或强求下,为了一张文凭或证书去学习自己并不真正喜爱的某一艺术项目,以求早日成为高考可以加分的“特长生”,跳级参加艺术考级,相互攀比成风……这哪里谈得上“活泼性灵”、“健全人格”的陶养,而恰恰压抑了孩子的灵性与扭曲了他们的性格。

目下艺术教育领域不少老师的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是否理解可以不管,更说不上思想情感的领悟与表达;赶进度、求速成的学生与家长,比比皆是。有的因技术程度达不到某个“级别”,于是就找关系,说人情,以求过关。在音乐考级期间,有的老师竟然在考生演奏的乐曲仅过一半甚至开了个头就叫停,点头通过,学生还乐滋滋认为老师相信自己、看得起自己。一位钢琴家看透了这种现象,形象地将艺术考级比喻为“手指运动会”。还有一种情况,某些已经成了名的青年钢琴家在开音乐会时,对自己所演奏的某些乐曲究竟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可以不管,技术可谓“炉火纯青”,但听不出有多少音乐内涵,炫技性的“演奏”博得雷鸣掌声。对此,见多识广、有修养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称之为“在键盘上耍高级杂技”。以上种种现象,实在与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宗旨相去十万八千里。

艺术教育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具体到艺术本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是认为艺术是改造社会的工具,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且指明它是随时代而进步而发展;二是倡导艺术应有理性内容,反对只求形式和技巧而不表现人生的理想;三是主张艺术的创造性,反对盲从、模仿和机械性;四是要求艺术应有个性内容,力主自己走自己的道路,自己抒发自己的感情;五是强调艺术要有民族性(特色),应该学习和汲取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和成功艺术经验,但一定要保持、弘扬和发展民族性(特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上述几个方面,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下面分别着重介绍关于培养艺术个性与艺术创造性的论述。蔡元培在教育上,不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要求重视个性的培养。他有一句名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尚个性。”蔡元培上述这种教育思想,也同样体现在他的艺术观上。就艺术教育而言,蔡元培重视艺术个性的培养,认为如果“把美术家的个性完全去掉,这就是把美术家的生命除绝了”。把艺术个性看作艺术家的生命这一蕴涵哲理的深刻、精到思想,值得艺教界师生们学习回味。

在美育的实施中,为养成学生“健全人格”或“完全人格”的目标,蔡元培还强调应“处处使学生自动”,不能“我要学生圆就圆,要学生方就方”,否则就是“大误”,要“看各人的个性,去帮助他们作业罢了”。

在当代艺术教育活动中专业主科的教学,一般均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形式。照理说,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但实际上,由于艺术院校长期以来“重技轻艺”思想的影响和学生对“师道尊严”的片面理解,在表演专业的教学中总是偏重于技术的学习,而且学生也总是导师怎么说就怎么学,不问为什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音乐界的有识之士早已指出:在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几乎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没有鲜明的个人演唱风格,其实质就是歌唱家缺少表演的艺术个性。这是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问题。

艺术贵在创造而非模仿

缺乏艺术个性,关键在于作者没有创造性。可以说,艺术个性与创造性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其表演或作品必有独特的个性。这已为古今中外文艺史上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有关艺术的创造性,蔡元培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1928年4月,蔡元培在西湖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中认为,“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而且认为艺术的创造欲又“纯然无私的”。蔡元培特别指出,大学院之所以要设国立艺术院,“纯粹为提倡此种无私的、美的创造精神”;他强调“艺术纯以创作为主,无现实上的一切因占有欲而起的束缚,艺术家不要名誉、财产,不迎合社会,因此中外艺术家,每每生活很苦。中国古话说:文人贫而后工。……是去掉了一切个人的、现实的私欲,而能纯以创造为主才工”。由此可知,蔡元培是从艺术的本源上,提出了“艺术美即创造、即无私”的崇高思想。

如果说,个性是艺术家的生命,那么创造性则是艺术家的灵魂;没有创造性,也就不成其为艺术家;失去个性,也就把艺术家的生命扼杀了。而在蔡元培看来,缺乏艺术创造性,必定会落伍。1930年他在《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中指出,我国的陶器,本来可说是全世界最好的一种。由于“只图金钱,但知模仿前代而无有创造,因之缺少了改进,一天天退步下来,反而不及外国远远了”。

在艺术教育上,同样也要有创造性。比如当他谈及教学生图画时,不要单纯临摹范本,丝毫不变,这“不可算美”,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找美育的材料”,“最好叫学生以己意取材”,即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引起他美的兴趣”。他还批评有些人看见西洋教音乐,要用风琴的,于是也就买起风琴来,叫小孩和着唱。蔡元培对此专门指出:“实则我们中国,也有箫笛等简单乐器,何尝不可用?必要事事模仿人家,终不免带有机械性质,于美育上就不可算是真美。”

艺术教学(包括表演、创作、理论研究)本身都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初学阶段,模仿当然是免不了的,甚至是必经的一个阶段;教师的优良示范,就是后生学习的榜样。但是,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出息的艺术家或理论家,就必须脱离老师的窠臼,冲破现成的格式或套路(当然那些带有规律性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核心价值的内容不能随意抛弃),在学习、借鉴前辈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身条件,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发个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天长日久,形成个人的特有风格或不断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依据相关材料提出新观点。

蔡元培倡导美育的宗旨,其核心在于品德情操的培养。确切领悟美育的内涵,真正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始终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