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业界动态

书法艺术中的变与不变

2018年07月20日 15:58:56  来源:美讯网

书法展丨“墨·可能”——桂国强边缘书法展

过去,参与书法活动的人非常之多,凡是读书人自幼就得识字和习字,由此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即最初的审美训练),此后相伴终身,因而书法又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键盘输入渐渐取代了手写。不得不说,书法的实用功能正在削弱。于是,部分书法界人士开始哀叹书法的生存环境恶劣,仿佛已到了穷途末路。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桂国强眼中,正是某些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观念制约着中国书法艺术的推陈出新。如今,与其食古不化,不如正视现实,那就是:书法在当代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审美、欣赏,而不在书写。

1.jpg

桂国强是出版人、报人、作家,文汇出版社社长。在主持单位工作之外,他主编文化艺术类图书六十余部,在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领域也取得相当成绩,出版五部文学专著。似乎出版和文学创作仍不足以完全展示他的才情,他还酷爱书法艺术,曾举办过三次个人书法作品展,出版了个人书法作品集《桂国强边缘书法艺术》。

他的书法创作特点将浓与淡,满与空,虚与实,大与小……美与哲学在宣纸上演绎,形式的完美感里渗透着精神的考究。现代人的力量与现代人的疑惑交织呈现。笔墨,在此刻,分明抵达创造的境界。

7月16日,《墨·可能——桂国强边缘书法展》在新华路359号新华社区文化中心204展览厅举行。由新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社区学校主办,艺鋆(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桂国强的画极具时代精神。以“舍得”为例,舍字用浓墨、重墨,表示在生活中更看重“舍”;而得字用淡墨,或说明比较看淡“得”。以浓淡的变化显示丰富的意蕴,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2.jpg

从根本上说,书法需要文化支撑。书法本身是创作者思想的载体,创作者没有思想,他的作品自然味同嚼蜡。以自己的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那么作品实际上体现的就是自己的思想,这恐怕是当下许多书法作品最为欠缺的。如果一幅书法作品只剩下书写技巧,那么这不过就是“匠人书法”了。归根结底,要摆脱匠气,还得靠文化支撑,写出“文人书法”。

3.jpg

虽然桂国强在强调创新,但是并不是一味的脱离书法基础的创新。桂国强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从未抛弃文房四宝,这正是对于传统的尊重。同时其创作始终遵循书法的基本规则,只是在结构、用墨上探索创新之法。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是不能墨守成规,而桂国强就是这条创新道路上的践行者。同时,一个人的艺术注定是孤独的,这也需要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支持。本次展览免费,有时间为何不去呢?

4.jpg

专家点评

杨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桂国强兄的这80幅书法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位书法艺术家不满足于既有的书法艺术的陈规,希望有一点新的变化,新的尝试,但这种变化不是脱离中国书法本源的怪诞夸张,而是温情留痕,循序渐进。

王唯铭(作家,评论家):我十分喜悦于兄弟阿桂能够回到生命原点,我更加狂喜于阿桂即将迎来他生命的一个重大节点时,他能够把握住那支汉文明一路传承下来的浩瀚之笔,书写或狂放或恬静的种种意象。是的,是的,就是这些神秘无比的意象,50年来,盘旋于他的头脑,萦绕于他的心间,在最深的黑夜或最亮的白昼密语于他的耳边,让他涌动起解构、重构,破坏、建设的那些不可遏止的狂热冲动。

张立行(文艺评论家):他的书法是“不守规矩”的 ,也不是以所谓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通常的书法评判标准所能够去评品的。他以书代画,书与画合一。构图的虚实松紧,笔墨的浓淡枯湿,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艺术视觉上的考虑,还包含着他的文化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够让观者体悟到书法之外的深意,显示出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人的立场。

朱大健(原新民晚报副总编):桂国强自谦是“边缘书法”,但边缘与中心的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比如,以前的浦东和虹桥都是农村,很边缘的,但现在却是很热闹的金融商贸中心地段。以前的美国是西方的边缘,现在成了西方的中心。“边缘书法”能否成为主流,关键在于桂国强自己在书艺上再接再厉的不懈钻研。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