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名家系列传记——刘颜涛
刘颜涛传
王幅明
一、不幸与有幸
1965年5月的一天,河南省安阳县西曲沟村刘家小院,一个新生婴儿呱呱降世,排号老五,取名颜涛。本来家境贫寒,却又遭遇天塌般的打击。颜涛5岁那年,体弱多病的母亲撒手人寰。更惨的要数他的小弟,刚刚丫丫学步。几个蓬头垢面的孩子围着无言的母亲痛哭失声。乡亲们也都个个抹泪,他们担心这群没娘的孩子。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那个5岁没娘的孩子,几十年后竟出息成名闻遐迩的书法家,安阳市无人不知的文化名人。
不幸之中又有幸运。失去母亲,还有格外关爱他的祖母。回忆起儿时的经历,刘颜涛感慨系之:“我是由祖父祖母抚养长大的,没有祖母的关爱,就没有我的今天。祖母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也是我终生都报答不尽的人。”祖母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祖母上过私塾,读过许多书,有扎实的古典文化功底和古诗词、散曲的修养,而且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平时邻居、乡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代写婚哀对联及家书都会让她出面,新年春联更是都让她写。颜涛虽然没有更多地直接跟奶奶深入地学习过写毛笔字,但在那个环境里耳濡目染,受到的影响根深蒂固。他在奶奶身边,看她写字,听她背诗词,讲有趣的故事。奶奶经常讲“张芝练字,池水尽墨”,讲怀素在芭蕉叶上勤奋练字,讲“铁杵磨成针”,等等,这些励志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少年的心灵,也培养了他最初的爱好。那时家里没有经济收入,颜涛远房的姑父姑母在东北大学教书,他们每个月固定给颜涛祖母汇寄5元钱,有时10元(那时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祖母全都用来给颜涛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具了。
颜涛很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小学时已在同学间小有名气。那时候,班级办版报,画刊头画和抄写文章都是他的事。同学们抄大字报,标题字也让他写。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候,老师需要一幅大的宣传画,把两张图画纸粘贴到一起,交给他来画。祖母把多年的积蓄和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颜涛心知肚明,知道珍惜,学习格外刻苦,特别是他的作文,常常被作为课堂上的范例,受到老师的表场。进入初中后,语文老师王文敏介绍他拜安阳县第三中学的退休美术教师王本立为师,学习绘画。那时候可供学习的美术资料稀缺,每见到信封上、邮票上或日记本的插页上有齐白石的荷花、虾,徐悲鸿的马等图片,他就剪辑起来,临摹学 习,立志将来要做像齐白石、徐悲鸿一样的画家。王本立青年时代被划为“右派”,有过坎坷的经历,恢复工作后从事多年后勤工作。看到颜涛这么痴心于美术,又虚心好学,就倾力支持。他把自己收藏的《芥子园画传》借给刘颜涛临摹。刘颜涛如获至宝,把全书临摹下来,并把书上所有文字也都抄了下来。
正当他满怀梦想向前奔走,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身上。尚末完成高中学业,祖母去世了。他依靠亲戚朋友的接济,一边打工,一边上学,才断断续续读完高中。三中校长和老师厚爱于他,为照顾他的爱好,专门提供一个房间给他使用,等于是他的画室了。每个星期天他都去校办工厂(制糖厂)打工,可挣些钱用作补贴。商店的墨汁价格高,买不起。他练字就用校办工厂自制的廉价墨汁,五毛钱1斤,10斤装满一壶。用的纸张是四处求告化缘而来的旧报纸。为节约纸张,他在清水中一点点分次加墨,为的是在废旧报纸上练字时由浅及深,能够反复书写,直到写成了一团漆黑才恋恋不舍地扔掉。农忙时他还要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儿,特别是收麦时节,每天都很累,但再累,每晚写字画画是雷打不动的。在校办制糖厂上班期间,中间稍有间隙,便见缝插针地看书、画速写,工厂领导颇有意见,反映给校长,校长只是笑笑爱怜地说,让他今后注意点就是了。
得知安阳马氏街有一个暑假美术培训班,时间一个月,机会难得,颜涛报名参加了。没有钱在街上买饭吃。干粮是从家里带去的。每日两餐,清一色:一个馒头配一杯白开水。开水是在街摊上购买,茶水5分钱一杯,白水2分钱一杯。摊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执着勤奋的学子感动了纯朴的老太太,她免收颜涛的茶水费,还把孩子送来的饭菜分给他,整整一个月。这件事令刘颜涛永志不忘。成名后,刘颜涛再次来到马氏街,欲寻找当年的老太太,当面致谢回报,但城市改造,往年的街道已不复存在,老太太也无处打听。每每忆起这件往事,他的心中就会涌起暖流,也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愧疚。
高中毕业,他也曾去开封河南大学(原河南师范大学)参加艺术学科的考试。王本立老师非常支持,拿出30元钱送给刘颜涛作路费。终因英语和数学不过关而落榜。王本立是刘颜涛的第一个恩师,深厚的师生情无以言表。王本立临终时把自己多年珍藏的齐白石画册散页等书画资料赠给了刘颜涛,却没有留给自己当时也喜欢着绘画的孙子。
困顿之中,他有幸认识了第二位恩师朱长和。朱长和把他领进了书法艺术的大门。安阳市小屯村殷墟是发现甲骨文的地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王懿荣最早发现。目前,出土的甲骨数量也最多。1984年秋季,安阳市为了纪念甲骨文发现85周年,举办一次国际性的的“殷墟笔会”。除了专家研讨,同时举办书法展,出版《殷墟笔会书法选集》。那是一次大型的书法活动,数以千名的书法爱好者参加,现场书写,经过每个县、区层层选拔,最后集中到安阳市。这是刘颜涛第一次参赛并入选,心情特别激动。一张张书法作品,摆在评委朱长和面前。当他看到刘颜涛的作品时,连声夸赞:“这幅字不错!有筋骨,有灵气!”刘颜涛有受宠若惊之感,怯生生地问道:“老师,我想系统地学习书法,能拜您为师吗?”朱长和微笑着告诉他:“我们群艺馆每年都要举办两期书法学习班,你可以来参加。”殷墟笔会共有100人获奖,刘颜涛虽没有获奖,但作品有幸平生第一次收入书法集里。鼓舞是巨大的。他常常回味当时的激动,甚至认为,以后他得的许多全国性书法大奖,其激动的心情也无法与那次相比。
80年代初,张海调到省会工作之后,安阳市群众艺术馆的书法培训由朱长和负责。刘颜涛参加殷墟笔会后的当年冬天就参加了朱长和举办的书法学习班,开始楷书的系统正规学习。朱长和尊崇传统,坚守法度,勤奋严谨,注重基本功扎实训练,对他有着重要影响。当时,刘颜涛尚在安阳县曲沟中学半工半读,吃了晚饭,他需要骑自行车行走30华里到市内上课。骑车需要1个多小时,常常夜里11点多才能回到学校。因为天黑,看不清路,加之路滑,曾经撞过马车,摔成焦头烂额。有次下大雪,当雪人般的颜涛作为这节课唯一的学生出现在朱长和老师面前时,朱老师心疼地把这位在雪地里行走了30里的学生领到楼上有煤火取暖的办公室,并破例把自己珍藏的善本碑帖借给他临摹学习。归途中下起大雪,回到宿舍,同学们笑他是“风雪夜归人”。
高中毕业后,朱长和介绍他到安阳一个制镜厂做临时美工。这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他从单纯的书法爱好逐渐领悟出以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他认定自己来到人间就为从事书法,别无旁顾。他也坚信,只要他肯付出别人不肯付出的几倍的努力,笨鸟先飞,就一定会有天道酬勤的收获。他后来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记得在乡下时,看到父亲每天天色微亮便扛着锄耙铁铲挎个箩筐下地,便问‘咋天天都下地呀?’父亲只是淡淡的一句:‘不下地干啥?!’是的,或许天天下地了遇到了旱涝灾害年景仍没有个好收成,但‘不下地干啥?!’于是,我便安乐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小块自留地上,不偷懒也不拼命,不懈怠也不急躁地自然而然、从从容容地干一个笔墨耕夫该干的活了”。
既然把自己定为“笔墨耕夫”,他已很难做到“从从容容”,满脑子都是“只争朝夕”。刘颜涛对于书法的酷爱,几乎痴迷到忘我的地步。饭可以不吃,衣可以不买,但碑帖却不可以不要,宣纸不可以不要,以至于有一次,他两天没有进食,昏倒之后被工友送到工厂医疗室抢救。恰逢他的好友刘阳霖路过这里来看他,把身上仅有的30元留给他说:“这30元是让你买饭票的,不要再买书了,你不能这样不要命啊。”逆境能够迫使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屈服,但对刘颜涛不起任何作用。家里给他买的运动鞋,为了用钱购买美术用品,他竟拿到供销社卖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几年中, 当一些人已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时,刘颜涛却依旧每天只啃几个馒头、就着咸菜度日,省下来的钱全都用来购买笔墨纸砚和书籍。书法承载着他所有的痛苦和快乐,成了他生命中的主题。
二、与古为邻
颜涛嗜书成痴。在制镜厂做临时美工,每个月有70元工资,他留下25元买饭票,其余全用在买书上。他坚持用清水在水泥地上练了3年的大字,从此打下牢固的功底。朱老师给他介绍为别的单位书写宣传标语和奖状,人家会赠他一些纸和墨作为报酬。朱长和还在不同场合和领导面前极力引荐推举,让刘颜涛终生感谢。绘画是他小时候的至爱,其国画作品很早就在省美术新人新作展上获奖,后来书画并重,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攀登两座高山。朱长和把他领进了书法艺术的大门。又正逢全国的书法热潮和河南的“墨海弄潮”。他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书法艺术上。朱老师把习书心得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2006年朱长和去世,刘颜涛夫妇披麻带孝参加吊唁,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1984年到1989年,刘颜涛主攻楷书和行草书。后来,他逐渐认识到了他所处的地域优势后,改变书体,主攻古文字书法,于殷商甲骨文、周金文、秦汉篆书及清人篆书的各个流派均有深入研究。安阳是甲骨文发源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铭文也是最早的,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是他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古文字书法内涵的苍茫质朴、凝重与苦涩与他的经历所形成的性格有一种契合。古文字书法的语言,真正适合表达他的内在情感。冥冥之中他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觉得脚下的这方土地滋养他成长,一定会赋予他福祉和灵性。他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来为养育自己的厚土做些回报,使殷商文化得到弘扬。还有一个直接的因素,80年代初,当时在安阳工作的张海开全国风气之先,邀请书法大家费新我、沙曼翁、王学仲等到安阳传授书法。沙曼翁擅长篆书,他的讲课对安阳篆书的发展影响巨大,成为安阳篆书创作的启蒙人,激励了一批作者投入篆书创作。其中刘顺和刘颜涛先后成为这个篆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有“河南二刘”之称。刘顺早在80年代中期已是全国甲骨文书法名家,不幸于1998年英年早逝;刘颜涛则是后起之秀。
主意确定后,他拜刘顺为师刻苦学习。刘顺是一个通才,在历史、文学、文物、诗词、碑帖考证方面都有研究,修养全面。其诗尤善,有《刘顺诗抄》行世,他在跟刘顺学习过程中受益良多,逐渐养成了读书做学问的习惯。这使得他真正接触到书法艺术的本体。朱长和、刘顺之外,还有两位令他尊敬的长者。其一是时任安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市书协主席、安阳甲骨学会创始人、首任会长党相魁。他向党相魁学习古文字,受益匪浅。其二是古诗词专家朱现魁。他们二人是安阳文化界的领袖人物,并称“安阳二魁”。他向朱现魁学习古诗词,已有小成。2002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现场比赛前夕,得知书法创作之外,还有文化科目的考试及现场制作诗词,朱现魁老师以年逾六旬的高龄亲手抄录与兰亭相关的十几页古今诗词赠给颜涛作参考,令他时时感念。而且朱现魁先生竭力对后学奖掖 推举,先后为刘颜涛书写诗词十余首,表达了对他的赏知、爱怜、鼓励和期许:“一鹤排云起。忆年时、枝头小雀,喈喈鸣翠。凡鸟转身成鸾凤,都赖霜风磨砺。立雪久,程门非易。陋巷箪瓢回也乐,问谁何、有此凌霄志?手不释,笔和纸。 / 放舟艺海扬征旆。法前贤、二王绝诣,甲金遗轨。以古为新开壮抱,恰似奔泉渴骥。蕴几许、豪情篆意。墨妙笼鹅今又是,映金杯、还带流觞水。鸣九皋,创新美。”(朱现魁《金缕曲·赠著名书法家刘颜涛先生》)
学写甲骨文,首先要过古文字的关。古文字因为时代久远,难以辨认,以往写甲骨文、写篆书的书家屈指可数,被称为“小众书体”。学习古文字的难度不亚于学一门外语。疑难古文字的确认则需要经过反复印证。研究古文字书法更是要孤夜伴青灯,有皓首穷经做学问的姿态,有耐得住寂寞、孤独的殉道心态。刘颜涛正是抱着这种心态和毅力叩开并进入古文字的大门。他潜心研读了《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殷墟卜辞综述》、《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篆》、《甲骨文字集释》《甲骨文合集》等著作,反复临摹刻写、记忆。他不仅将学界公认的一千多个甲骨文铭刻于心,而且深谙甲骨五期断代书体的特点。苦与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当疑难未解时,会整日冥思苦想;一旦悟出一个字的音形义,古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睿智,又会令他惊叹和陶醉。
刘颜涛认为,商周秦汉时期,留下了许多篆书的经典作品。金文除《散氏盘》、《墙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这四大国器之外,《殷周金文集成》里更有着数以万计的铭文,可谓一字一世界,一铭一天地,或遒劲雄浑、或古朴舒和、或朴质温厚、或雍容渊穆、或古拙雅逸、或谲奇率真、或淳雅灵动……异彩斑斓,风格多样。古人留下这么丰富的宝贵遗产,如果不能很好地继承而中断,实在令人惋惜。唐代篆书逐渐没落,直到清代,随着金石学兴起,篆书才得到了复兴,余波衍至民国。而现在深入学习研究者却越来越少。他觉得,清代开启的这扇篆书大门,绝不应该在当代封上。虽然自己能力有限,力不从心,他还是决定努力去做,毅然决然地一路走来。
刘颜涛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是在一种大文化背景氛围里存在的。做书法家,首先应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因为书法毕竟是在写修养、写气质、写格调、写境界。作为一个读书人,刘颜涛阅读十分广泛,除碑帖、画集、印集、艺术理论外,也包括诗词、文史典集和中外名著。他一边读书,一边从诗、画、印及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他用大量的综合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头脑,辅助自己的书法创作。为培养自己运用古文的能力,他与书友通信常用文言体,且运用自如。
每天晨起练字前,都要读一个多小时的书,数十年不变。苦读与笔耕,令刘颜涛“早生华发”,以至于第一次见到他的人,很难猜对他的年龄。有一次,刘颜涛和全国百余名书法家代表一起去内蒙乌海参加活动,和许多年长于他一、二十岁的老一辈书法家一起下台阶时,单单有两位服务员赶上前去搀扶着刘颜涛:“老先生,您慢一点!”殊不知,那时他刚过不惑之年。此事让与其同行的书友们捧腹大笑。刘颜涛则自嘲地说:“自己把墨没有磨黑,却把头发先磨白了。”“这些年景况好些后,就想能改变一下自己那让人同情的骨瘦如柴的可怜相。结果……折腾来折腾去到底也没能折腾出一个伟岸魁梧的身躯来,我就忍不住问:难道这就是宿命吗?自己该有多大的骨架,多大的骨架上该承载多少皮肉都是有定数的吗?天注定你就应该有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子?就这样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几斤几两,自己有多大的胃口和多大的消化能力,看着因早年穷困借书读的艰难而淋漓痛快置下的满满四壁图书,就感叹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碑帖经典的浩如烟海,再不敢嘶着嗓子喊什么‘创新’、什么‘超越’了。知道那只是多少年历史上还不定出现一个的巨匠大师们干的事情,与吾辈凡夫俗子没有任何干系。解读古人的艰难和与先贤对话的奢望已足以让自己徒增感叹的了。……人言‘三日不读书出言便俗’,我谓‘一日不临古下笔无由!”(《干好自己该干的活儿》)
三、书坛长青树
1989年,刘颜涛获了两个奖:河南省篆书篆刻展三等奖,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楷书竞赛三等奖。1992年,行书条幅入展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创作迈上新的台阶。1993年参加海内外河南籍著名书画家作品邀请展,1995年作为河南十九位中青年代表书家之一参加“第三节墨海弄潮展”,1997年获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一等奖。2001年获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金奖。2002年,自作诗篆书四条屏《黄山纪游四首》,荣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进入全国优秀书家行列。2005年,甲骨文和金文等三幅作品入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56人书法提名展”。这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首次策划的大型书法展览。由书法界的专家提名,经过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反复遴选,最终确定邀请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56位书法家参展,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整体风貌和艺术高度。至此,刘颜涛已作为当之无愧的全国书法名家为世人所知。2007年,获“全国九届书展”篆书最高奖。2009年,获“首届翁同龢书法奖”。2011年获“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2013年,入展“首届全国‘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50家书法作品展”。同年,参加“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除此,作品还参加“汉字之美——中国书法66人展”(巴黎、柏林、悉尼、葡萄牙等)、“中国美术馆藏当代书法精品展”(日本)、首、二、三、四、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向祖国汇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中国文联成立六十周年 美术书法(71人)摄影民间艺术精品展”、“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情境书法大展”、“书写时代——全国名家书法展”、“翰墨中国——全国书法大展”、“九九’中国书法(60家)年展”、“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精英(41人)研究展”、“二、 三、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 等各种权威性展览及荣获河南省政府文艺最高奖 “河南省政府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20余年,他每年都有多件作品入展全国性的赛事,获得全国各类书法大奖和荣誉,被同行誉为“获奖专业户”和“书坛长青树”。
已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 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刘颜涛》等十余种个人作品集。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由中国书协推荐为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授予的“中国书法十杰”等荣誉称号。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赛评委。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美术馆等许多美术馆、纪念馆、碑林收藏和刻石。
刘颜涛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他应邀担任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协“薪传翰墨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导师,中国书法院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等职。近年来,他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致力于书法教学和研究推广,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在辛勤地耕耘着。
刘颜涛选择以甲骨文、金文作为他书法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追求雍容渊穆、雄强朴茂、古拙凝重、典雅率真的书法风格。他擅长运用焦墨和渴笔,辅以行笔的缓慢与跌宕,使得线条苍茫而浑茫而浑朴,从而达到血浓骨老、筋丰力道、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艺术境界。 “当手在书写的时候,是心在说话、在呻吟、在融化,是心在舒展、在流露、在呼吸。”——这是他在创作时的独特感悟。
难能可贵的是,刘颜涛除篆书外,能兼擅各体,不论是隶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无不法度严谨,沉雄厚实,并且各出新意,不落前人窠臼,均有自己的风格。这固然得益于刘顺、朱长和等恩师的真传,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悟性和不倦的探索。他把每一次获奖都当成了加油站,而不是终点站,头脑始终保持冷静。刘颜涛认为,风格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离不开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养分。笔墨上要见功夫,学习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他参加四届、六届中青展、七届全国展等一些展览和大赛,当时入展、获奖的即是行草书。写甲骨文、篆书时,则把行草书的笔意融汇其中,草情篆意,沉着痛快,相互生发。正如西中文先生的评论:“它像一个用现代手法表现出来的古老故事,又像一曲用现代乐器演绎而成的古典音乐,既保留着古雅高洁的古典云致,又充溢着激越跳荡的现代旋律,令人思古抚今,心醉不已。”
他获得了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著名书法家、诗人、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说:“颜涛于甲骨、金文乃至整个篆书系统进行了持久而深入的汲取、探寻,并赋予了‘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形成了自家独特的风格面貌。高标独立,不流时俗,以古为徒,自成高格。在当代能以一种沉静的方式,沉潜于书法艺术的长河之中,成为这个时代鲜明而不可或缺的‘这一个’,让我们非常向慕。”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评价刘颜涛:“他能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殷商文化的地域优势,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法、独特的结体字法,独特的书体风格。他笔下呈现的这种景象是一般人写不出来的。而且很多学习他、效仿他的书法作者也随之入展获奖,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实际上颜涛的篆书已成为一种现象。一个书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风格,并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而后纷纷效仿。这样的书家,在全国是不多的。”中国书协第六届副主席言恭达说:“数十年来,刘颜涛攻篆事艺,勤学六书,通融古法,广涉甲骨、金文、秦汉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可谓当今新一代篆学佼佼者。”著名学者书法家曹宝麟认为:“甲骨文的发现也刚过百年,这中断传统的接续,对今日施加的影响极其深远。我完全可以认为,刘颜涛写的甲骨文水平绝对超过罗振玉,他的金文也非黄牧甫可望其项背。我们庆幸刘颜涛的不懈努力,才使这个时代的古文字书写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学者书法篆刻家冯宝麟说:“刘颜涛先生是当代篆书创作领域里极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对当代篆书创作理念的转变、创作技法的丰富具有开拓性的贡献。……笔法、墨法上的突破是刘颜涛先生成就自我书写个性的关键,因为率性、松灵的笔法,使书写成为一种颇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意表达,线条的质感得以强化,而且富于变化、富于表现力,也就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古老而神秘的大篆造型、富于韵律感的笔墨语言,都让面对刘先生书法作品的人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审美体验。”
“吹尽狂沙始到金”,时间对书家的淘汰是无情的,20年前与刘颜涛同时获奖的书家有很多,但20年后有不少人已被人淡忘,能作到“长青树”如刘颜涛的,少而又少,弥足珍贵。
四、感恩书法
刘颜涛是一个谦和、朴实、善良又有真性情的人,在书界人缘甚好。但在现实社会中 ,处事不善圆滑,被某些人误认为“清高”。他坚持不改本色,痴情依旧,对升官发财全无兴趣,正如2000年他在“墨海弄潮百人集”《刘颜涛书法作品集》自序中说的“天生的执拗、愚顽,注定了自己与尘世的喧闹无缘。如同屠格涅夫《门槛》中那位‘自讨苦吃’而又义无反顾的少女,走的既非官运亨通”的‘红道’,又非财源茂盛的‘黄道’,而是满怀忧伤与困窘的一条孤独寂寥的荒僻之路。因为我不知道,如果离开了这条属于自己生命旅途的充满了痛苦与忧郁,欢乐与迷狂的书艺之路,哪里还有自己的一寸土壤?!”他安乐于自己的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孤夜伴青灯。看似单调,却乐在其中,如痴如醉。
2002年,是他人生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离开待遇较高的银行岗位,去素有“清水衙门”之称的文联上班,以实现他的书法梦想。作为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他为安阳市的书法发展竭尽全力。十几年后,他的梦想在逐渐实现。除了他个人的荣誉,安阳作为书法地域受到全国关注,他的付出功不可没。2007年12月,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选揭晓,河南省入展数居全国第一,安阳入选数量26人,居全省首位,并超过全国16个省(市)每个省(市)的入选量。安阳书法骤然异军突起,其中甲骨文和篆书作品20件,引起全国书法界一片惊呼,不少人把这称之为“安阳书法现象”。书界有一个共识:学书崇尚古风,一般不学时人,因为时人作品还没有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学习时人很难成功。可学习刘颜涛却成了特例,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现象”,被称为“安阳书风”。2008年6月,安阳市因其古代书法优秀资源和当代书法突出成就,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在刘顺、朱长和、徐学萍等前辈书家相继辞世后,安阳书坛中青年才俊形成了群体优势,而刘颜涛成为安阳书坛无可争议的代表性书家,以甲骨文、篆书为代表的地域书风的重要领军人物。在全国,他同样是篆书界公认的代表性书家之一。
“梅花香自苦寒来”,刘颜涛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者。他受到中国文字之都得天独厚的滋养,又先后遇到几位恩师。他时刻不忘感恩。电视和报刊采访,他都会提及祖母和几位恩师。他把与几位恩师的合影印在自己最重要的书法集里。他在一篇题为《感恩书法》的短文中说:“写个字于社会、于众生究竟能有多少裨益,在那些匡时济世有抱负、有作为人士的心底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种事业,这些且不去管他,而对于胸无大志的一介凡夫俗子,写个字竟能写成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无论如何都应该感恩书法。——不只是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交付给了书法,更多的则是书法给予了自己所有一切的一切。”他是一个谦恭者。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谦恭常常与幸运相伴。
2015年6月20日—22日,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和言恭达文化基金会主办了第二届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精英研究展。参展中青年书法家41人都是当代中国书坛的中坚力量,刘颜涛作为篆书精英入选。言恭达撰文给予评介,他总结了刘颜涛篆书创作的五大特色:重气格,严法度,识得势,善解构,求意象。“中国书画的本质特点是意象思维。中国书法精神就艺术本体来说在于它的写意性,这种写意性支撑着书法艺术的主体形态与本质特征。……刘颜涛求意,意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故而现其金文、甲骨、秦汉篆均能彰显朴茂苍茫、遒浑清丽的风采,那种历史的悠远感、沧桑感跃然纸面。”
2016年1月,“翰墨传承”2015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由学术专家组经民主程序认真推荐,在全国范围内提名确定51位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分别对不同书体进行临摹与创作,力求体现书法在当代传承的最佳状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阐释中国书法传承、发展创新的内涵。展览分篆、隶、楷、行、草五部分,刘颜涛作为全国七位篆书代表书家之一应邀入选。他的临书为《节临宋拓泰山刻石》,所附的寥寥700字《临创寄语》短文中,即可看出他对传统经典理解的深邃和对鉴古知今及借古开今的睿智、自信。
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刘颜涛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推荐的集创作、理论、教育、出版、组织等各种书法门类共25名书法家代表之一参加了此次盛会。中国书协共有一万五千多名会员,作为身在基层、埋头创作的刘颜涛受到如此待遇,令他感慨莫名。
刘颜涛常说的一句话是:“跳出来,作为旁观者,书法与人确为小技;入进去,作为沉溺者,书法与我实为大道”。书比天大。他对书法无比敬畏。他深知,要想让自己走得更远,必须有强大的文化储备作支撑。他是一个数十年如一日的阅读者,思考者。他的诗文、学术专论、创作手记等,以其扎实的学术涵养与文学功底为人称道。他的见解高屋建瓴,给同道以启迪:“窥近人所书甲骨文字,悉用篆籀笔法,盖以甲骨、篆籀虽为两种文字,实乃一种体制故也。先贤畴昔开山之功,至可钦敬。然以今日观之,甲骨刀法因势乘便,其线条之坚挺自然,则有异于篆籀圆转整饬之‘篆引’处。吾辈须立志高远,绍往开来,力求达到‘刀’、‘笔’意味互见,‘刻’、‘写’情趣共生之境界。故鉴赏甲骨书法之美恶,非止由书写者篆籀造诣之高下而定。今之研习甲骨书法者,应尽力丰富其表现手法,必欲令其既有篆籀古法之共性,更具甲骨文字之本体精神而后可。”“习书必师古,善师古者,集古人之大成,得古人之神理,纵心而不逾规矩,妄行而蹈乎大方,思游乎其中,精骛乎其外,得其助而不为所囿。若定以一格,徒得某一家之皮象者,乃习书之末流亦师古之谬也。尤为文之欧学于韩,神骨皆类,而风貌不类者,乃真师古者也。”(《学书詹言》)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后,他写了随感文章《努力营造书坛的风清气正》,字里行间时时闪耀着他的真知灼见。
他写了不少旧体诗,有纪游、题跋,也有感怀。一组15首七绝《砚边吟草》,尽陈砚边求索的心路历程。其诗云:“寒窗苦守自高歌,两袖清风铁砚磨。废纸三千君莫笑,沧江泼墨弄潮波。”“潜心铁画与银钩,日日鹅池锁小楼。燕雀难追鸿鹄志,雕虫宁不胜王侯?”“夜半秋风带雨凉,萧萧瑟瑟诉衷肠。万家寂历浑入梦,独有情痴浮墨香。”“吾挥吾笔写吾怀,月卷帘旌久未开。充耳不闻窗外语,是非得失任人裁。”……
一个甘于寂寞且特立独行的情痴,陪伴他的是浸入青史的墨香。
与恩师王本立
与恩师朱长和
甲骨文八言联
甲骨文党相魁追思刘顺诗
篆书沈周诗
篆书苏轼诗
篆书杨绛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