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业界动态

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

2009年12月30日 10:38:1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保留一段带有温度的民间记忆”

看着眼前展出的3000多封家书,主办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就在半年多前,他还不敢想能有一个这样规模的家书展面向公众展出。2005年张丁开始面向社会征集民间家书,陆续征集到的4万封家书已经跟着他飘泊了4年。今年6月,抢救家书项目正式落户人民大学,这些民间家书才算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说起搜集家书的缘起,张丁提到了5年前听到的一则消息。一位美国学者征集了5万封二战时期美国军人的家书,并把它们结集出版。这本书信集迅速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凭着长期从事文博工作的职业敏感,张丁感到搜集和整理中国的民间家书,迫在眉睫。“中国自古有那么丰富的书信文化,抢救民间家书,就是为我们保留一段带有温度的民间记忆。”

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由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工程成立。2005年4月11日,张丁收到了第一封民间捐赠的家书。

这封信写于1989年,晋南农民张发戌在信中向儿子详细描述了第一次坐飞机的情景。张发戌到北京武警部队驻地看望儿子张海飞。回去时,张发戌执意要坐飞机。当时坐飞机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一个梦想。张海飞颇费周折,总算为父亲买到了一张飞机票。回到家后,张发戌立即给儿子写了一封平安家书,讲述了自己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虽然信里有好些错别字,但一个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张丁说。这封家书已经被国博永久收藏了。

此后,各界人士捐赠的家书便纷至沓来。由于家书都是手写,很多字迹难以辨认,而且有些书信中还会出现只有家人间才会用到的符号,再加之方言、地名以及文白交错的语言,常常一天也读不了几封信。张丁说,有时候为了辨认字迹,他甚至要请教好几位书法家。即便这样,无法识别的字仍然不在少数。每到这时,他们就会把存疑处标出,期待民间高手指点。

(责任编辑: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