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野少年到兰亭状元—陈花容
近日,在中国书法界有“石刻唐书”之称的千唐志斋博物馆举行专项会议,重奖兰亭状元获得者陈花容,奖励现金5000元,并聘请陈花容为“千唐志斋博物馆特约研究员”。
11月5日,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教师陈花容大喜的日子,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天,第三届兰亭奖评选揭晓,陈花容喜获第三届兰亭奖一等奖,成为兰亭状元,一时间名不见经传的陈花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书山无路勤为径
1983年,陈花容出生在新安县北冶乡高庄村。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陈花容的爷爷是村里最有名的“书法家”,村民们的红白喜事、春节对联、公示布告都出自爷爷之手。在爷爷的熏陶下,小小年纪的花容就对古老的书法艺术充满着兴趣,雨后的湿地上、放牛时的石块上、教室里的课桌上、课本的空白处,都留下了小花容的“墨宝”。到初中时,陈花容已经是学校出黑板报的主力。
1998年,陈花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洛阳一师英语系,在选修课时,陈花容毫不犹豫选修了书法班。班上的刘进明老师看出陈花容是个好苗子,专门给他开了“小灶”,让他可以利用星期天到自己家里练字。每次都是刘老师先写出一幅字,再由陈花容临摹,写好之后再由刘老师指出缺点进行改正。从此后,陈花容的每个星期天都在刘老师家度过,连饭都是在刘老师家吃。从偏僻的山村到繁华似锦的洛阳,不少同学们都沉醉在洛阳的美景中,而陈花容却在“书山”中艰苦攀登。2001年,陈花容在洛一师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西沃乡石山小学,后来又到西沃初中(现北冶二中),在乡村学校的六年时间里,仍然每到星期天,就辗转着到刘老师家练字。
众人拾柴火焰高
2006年,陈花容调到了县城工作。他迅速融入了县城的书法圈。当听说新安县书协副主席张焉如组织有一个书法沙龙后,就带着自己的作品到书法沙龙里求教。在张焉如的书法工作室里,张焉如告诉陈花容:要多临帖,字现代气息太浓,没有古法,没有韵味,继承的东西太少。陈花容深受启发,开始临王羲之的《十七帖》,苦练行草,经过三年苦练,一种融合章草、《平复帖》和二王风格的书体成为陈花容的“专利”。到2007年春节书法展时陈花容的书法作品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7年春节投稿参加了中国书协主办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并入展。
11月5日是陈花容大喜的日子,而在10月份,陈花容得到了举办第三届兰亭奖的通知,一方面他为筹备结婚忙绿,一方面他为参赛精心准备作品。那一段,他就像上紧发条的时钟,没日没夜地忙绿。最终,他用自己最得意的书体,写下了《兰亭有约》这幅长2.6米,宽1.7米的作品。
桃花无风自吹香
11月1日,按照豫西风俗,陈花容提前摆婚宴,款待各方宾朋。就在婚宴进行中,兰亭奖的评比也在进行。陈花容的作品从入展到提名,再到入奖,最终成为一等奖。在现场,省文联的工作人员看到新安县陈花容名不见经传,却能获得如此佳绩即十分高兴又有一丝疑虑,就打电话询问。这时,婚宴也已经进入高潮,陈花容得到这个消息也十分震惊,但他却不露声色,11月5日,是陈花容大喜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兰亭奖的中奖名单正式公布。
这次获得中国书法界最高荣誉,陈花容却谦虚的说在全县、全市的书法界朋友中,应该有很多朋友水平都在自己之上。这次能获奖只是自己机遇好,今后,他将继续以章草为努力方向,苦练、巧练,让自己的书法造诣更加深厚,让新安县书法之乡的名片更加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