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行书《七绝诗》册
赵孟頫 行书《七绝诗》册 尺寸:34.7cmx35.3cm
释文: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事,雲在青天水在瓶。子昂爲中庭老書。
末识:“子昂爲中庭老書。”有“張珩私印”、“博山”、“潘厚審定”等藏印。
此帖虽仅短短五行共28个大字,却是赵氏晚年大行书中的典范之作。这件诗册可算是他传世作品中的“小品”,然字距、行距疏朗,结字也舒展开张,用笔如锥画沙,线条似折钗股,因而给人的感觉是“小中见大”,有深沉稳健、雍容洒脱、自在自得之象。
通观全篇,字形由敛渐放,由小渐大,随着诗意由具体升华到抽象,书家的心性也仿佛在书写中升华。
都说“人书俱老”,很多大家老年书作都是抿却棱角、不造繁华,一任笔游走于心意之境。但正是这种寓法于无法中的率真,更值得我们细心研读:在无法中看懂他们的法。
单字放大
▼
绞丝旁的回环转折,刚劲有力!开篇落笔即成格调。
上挑游丝,若蜻蜓点水,却是“食纸”之笔哦!
撇画无矫揉造作,却姿态飞扬!
起笔短横是值得玩味的。
右边“人”的扭转,盯住看一分钟...
繁复的笔画,却在统一的笔势中和谐落定。
和前面的“形”比较,起笔短横有变化吗?
竖与横的连接,是调锋的结果啊?
“朱”字收笔回旋反捺,赵氏雍容之姿尽显。
与上一次字,回旋笔势异曲同工。
真的是“长”横!注意,不是提按的结果哦!
两字之间用得极少的连带。
所谓“秉笔直书”,此为实证。
用笔是越简单越见功夫。
与“经”字回旋笔势一样,这是书中关隘处。
“问”字的提笔,笔法的丰富性表现出来了。
“首”是如何旋拧而来的?
笔笔不落在同一平面处。
除了直来直去,书法还有“余事”乎?
笔法的一个实例:关“提按使转”何事?尤其左右两个转折处,秉笔直转,此为晋人笔法。
“雲”是在写在空中的。
古人写字真的不是现在书法培训班的讲法。
这一长横虽细,是很吃功夫的。
这个字要破纸而出了。
赵老师偶露一丝锋脊给你看了。
大长撇,从纸那边拉到你眼前。
这些字也回答了:为甚么他们写字都是斜斜的?
欣赏赵孟頫书法,总有一种优游淡然的心情,就像欣赏一部讲述市井旧事的老电影。《千字文》《续千字文》《前后赤壁赋》《归去来辞》《洛神赋》《胆巴碑》《仇锷墓碑铭》等,每一卷摆在眼前,都值得你沏上一壶茶,坐下来细细品味一番。
其中原因,除作品的艺术含量丰富外,当然与作品字数较多也有直接关联。然而,有一件作品是个例外,它就是赵孟頫为“中庭老”书写的一件行书七绝诗册。
我们看到上面的“想”字,很明显笔法出二王。但是对于临摹学习,赵孟頫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关于书法学习,赵孟頫还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他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或许有人会说,赵孟頫写的时候可没想这么多!是的,他肯定不会想这些鸡毛蒜皮的细节,但是你要明白,是因为他无需再想。而你,必须要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