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拍卖 > 业界动态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

2015年05月13日 14:05:2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诚轩2015年春季拍卖中国书画专场将于5月18日在昆仑饭店举槌,届时将推出近五百件近现代名家精品,吴湖帆和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领衔是场拍卖,其中以吴湖帆1943年的《翠岚居隐》和黄宾虹1946年的《湖山泊舟》最受瞩目。

吴湖帆 《翠岚居隐》 立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108.5×53cm. 约5.2平尺

展览:“传统与创新—二十世纪中国绘画”,香港艺术馆,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主办,1995年10月27日至1996年1月14日,并于1996年4月25日至6月15日巡展于新加坡美术馆,1996年7月26日至9月29日巡展于(伦敦)大英博物馆,1996年10月18日至1997年1月15日巡展于(科隆)东亚美术馆

“世纪的转折—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性”,(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1998年2月6日至5月24日,并于1998年7月17日至10月15日巡展于(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出版:《梅景画集》图版40,梅景书屋,1943年

《二十世纪中国绘画·传统与创新》第150至151页,香港市政局,1995年10月

ACentury in Crisis:Mor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the Art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pl.42,GuggenheimMuseum Publications,New York,1998

(《世纪的转折: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性 》图版42,古根海姆美术馆,1998年)

纪录:苏富比香港,1992年10月29日,编号930

苏富比香港,2008年10月6日,编号1044

吴湖帆以山水名于世,而青绿山水尤为时所重,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其青绿山水发展的盛期,相较于三十年代略显拘谨的笔墨与之后的疏放,这个时期风格缜密灵秀,最能体现他的艺术成就。此幅《翠岚居隐》作于1943年夏七月,是月初二正值吴氏五十寿诞,梅景书屋弟子乃择“其作品之殊尤者以为寿”,付梓为《梅景画集》,本幅即为入选作品之一,堪称其四十年代山水的扛鼎巨制。

此作取高远布局,危峰伫立,状如屏障,有北宋山峦奇雄之势,左侧主峰耸入云霄,杉林杂树逶迤分布在堆叠的重岩之间,一道山涧自巅峰裂出,在山腰处直泻而下,激起的氤氲水雾与浮荡的烟岚交融,渲染出一片空濛幽渺之境。前方坡石上两株伴生的老松,枝干夭矫,将前后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其后低矮的丛树掩蔽着数椽房舍,只见两位文士正凭窗对晤,呼应画题。近前岩石间奔涌而来的山泉与隐约的远山,则将画意延伸至无限。

众所周知,吴湖帆遍习传统,山水自四王祖祧宋元,并能打破董其昌南北宗之壁垒,博采众家之长。此作自题拟唐寅笔法,唐寅绘画既有南宋院体的严谨,又有文人画的清逸潇洒,与吴湖帆江南雅士的精神颇为契合,有学者甚至认为他师法古人最有成就的便是唐寅,因此,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唐寅的风格频繁且深入地融入吴湖帆的创作之中,四十年代尤多托言仿唐寅之作。此作笔法之缜密灵动,有唐寅遗风,但更清朗隽美,细究其渊源所自,实则化用诸家,成就自我面貌。山石轮廓以北宗线条勾出,又以南宗丰富的笔法进行修饰,调和北派巨嶂的刚硬与南方山水之柔媚,其兼宗南北之功,与唐寅倒不谋而合。

题识中所言之王诜《秋林高士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名《秋山图》,其主峰、远山与近景丛树的排布与吴湖帆此作大致相似,中前景为一片澹荡的湖水,高士在湖心泛舟,山峦平缓,颇有江南情趣。吴湖帆变其湖水为云霭,拉近坡石与主峰的距离,山体更结实峻拔,层次细节更丰富。青山、绿树、红叶的设色,参略王画,是为此作的一大特点。

对色彩的发扬是吴湖帆对近世山水画创作最卓著的贡献,他曾题画:“松雪青绿变赵伯驹、刘松年,参合于董源者也。王叔明承其家风,为水墨,为浅绛,实皆赵氏青绿法耳。”一语道出其青绿山水的取法门径,他反复渲染的赋色方式便是受赵千里启发,而与王诜《秋山图》一致的是,吴湖帆此作将水、墨、色适当调和,复以写意之笔层层敷染,色彩显得沉稳而清净,不仅参与山石结构的塑造,亦烘托出湿润含蓄的整体氛围,使画面在丰腴饱满中有洗尽铅华的韵味,散发出浓郁的文人气息,这也与画家深厚的学养修为密不可分。恽寿平曾说:“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易,而愈见浓厚为尤难……运以虚和,出之妍雅,浓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浓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挪用于评此作设色,可谓的论。

抗战期间,吴湖帆幽居沪上,与友朋赏画往来之外,唯寄情于笔端,以求内心片刻平静。观此画中长松谡谡,红叶染霜,时光似乎在清泉湍流间倏忽流转,超然尘世,正是“相对翠岚”、“荣枯阅尽”,也便更能体会画

家渴望“蔽隐居深”的心境。

此作民国年间为沪上收藏家王乃龢旧藏,后经香港著名收藏机构梅洁楼递藏。

黄宾虹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但又“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画家之外,他是书法家、篆刻家,也是学者、诗人,他将金石、文史、诗书等修养融贯入绘画中,孜孜以求,大器有成。黄宾虹的绘画筑基于传统,同时他又是传统国画革新的拓荒者,其立足于传统的国画革新之功,如傅雷所言“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 《湖山泊舟》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99×49.8cm. 约4.4平尺

展览:“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展”,(北京)新保利大厦,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2014年5月8日至14日

出版:《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集》图版205,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

《栖霞岭·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展专刊·总第12期》第33页,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2014年5月

纪录:北京诚轩,2007年5月11日,编号348

《湖山泊舟》作于1946年,笔力沉着,墨色浑厚,呈现出浑厚华滋的独特韵味,展现画家自立面目的成就,堪称倾力之作。画面采取左山右水式布局,构图得自写生,又吸收北宋全景式山水的格局,气势雄浑,穿插的烟岚、溪流,将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段,山头、树木、桥作为接引串联起各部分,位置经营可谓经历千锤百炼,极耐推敲。

笔墨是黄宾虹艺术的精髓,他总结有“五笔”、“七墨”之说,认为绘画应“筑基于笔,建勋于墨”。画中山石、草木先用淡墨铺染,再反复加笔;繁密的皴线多以中锋出,柔韧刚劲,显示出画家坚深的书法功底,线条之间施加形态各异的苔点,使色墨融于波磔的点线之中,可谓“墨中见笔笔含墨”;山石、树木、小桥、楼阁局部以石青、赭石提亮,呈现出“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的效果,草木茂郁处和背阴处,则以渍墨破之。全作笔墨交相辉映,气韵超然。

上款“伯蕃”即刘晋年(1904-1968),字伯蕃,天津人,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其父刘嘉琛为清末翰林、书法家,刘氏自小承家学,亦习古文、精书法。1925年考取清华大学第一届留美公费生,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执教于南开算学系。

黄宾虹 金文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945年作 147×25.5cm。(2) 约3.4平尺(每幅)

展览:“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展”,(北京)新保利大厦,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2014年5月8日至14日

“浙江书法六十年--浙江书法名家遗墨展”,(杭州)浙江美术馆,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2009年10月10日至16日

出版:《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集》图版418,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

《黄宾虹书画选》图版166,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3月

《浙江书法六十年系列特展之一•浙江书法名家遗墨展作品集》第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

近现代书法名家丛帖•近现代书法名家楹联选》第14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

黄宾虹的金文书法被时人推重,评价极高。早在1935年余绍宋即有评论:“常谓近时多喜写金文之文,而能得其神理者,舍先生(黄宾虹)外,更无他人。不惟并世无双,近数百年亦无有也。”他的金文取自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及部分甲骨、古陶、泉币、古玺、封泥,认为这是一种“画在书先”、“未立法而法自然”的文字。是幅为黄宾虹1945年八十二岁时书,用笔瘦硬,墨气浑重,古质而内美,有人书俱老之妙趣。

黄宾虹  《山居清晓》 镜心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展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主办,1987年8月29日至10月4日

出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第68至69页,香港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8月

纪录:苏富比香港,1985年11月21日,编号34

黄宾虹 《临徐渭二体书卷》 手卷  水墨纸本 19×205cm. 约3.5平尺(画心)

展览:“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展”,(北京)新保利大厦,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2014年5月8日至14日

出版:《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集》图版436,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

《栖霞岭·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展专刊·总第12期》第62页,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2014年5月

黄宾虹八十岁左右在写给老友陈柱尊的信中提到自己“每日趁早晨用粗麻纸练习笔力,作草以求舒和之致,运之画中,已二十年未间断之,但成篇幅完毕者罕见。”这段话解释了他遗留下来的大量草书书稿的来由,据不完全统计,此类书卷大约有300卷,泰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极少量散落民间,它们或为誊录,或为临写古人书迹,多数无款无印,如此卷般完整者较少见。

是卷为黄宾虹书徐渭《三茅观观潮》、《清溪道中观梅》两诗,一草一行,用笔沉着而质厚,具天池书法“高山坠石之妙”,兼以行气逸宕,呈“舒和之致”,并于墨法上力求变化,超出前人。黄氏尝言:“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故知其作书的目的是为练腕以求作画笔力,锤炼笔墨线条的质量。无论是从他“黝黑如夜山”的画幅中,还是晚年甚为自矜的“简笔画”里,皆彰显这种“作草”之功。因而,此类书卷对于探索黄宾虹绘画的笔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