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拍卖 > 业界动态

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拍卖行

——纽约归来后的老生常谈

甘学军/文
2014年09月23日 10:26:1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从纽约归来,萦绕于心的仍然是老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去做拍卖,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拍卖行?

中国的拍卖特别是艺术品拍卖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历程,但起点之高、发展之快,举世仅有。无论是二十年前还是当前,无论规模大小,我们直接学习模仿的就是苏富比、佳士得的春秋大拍模式;我们的发展目标都是要做中国的苏富比或佳士得;我们的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对于艺术品拍卖的具体管理办法,也都是按照这两家国际大牌的顶级模式制定和实施的。公众和媒体也是以期盼中国出现苏富比、佳士得的急切心态关注这个行业。这样的起点有好处,它使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业在很短的时间内飞跃到一个大规模和高水平。然而,无论是国内国际,还是行内行外,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都在感叹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发展迅猛的同时,又颇多诟病。作为从业者,无论资深资浅都在竭力自省,急欲辩白,而又似乎隐情难叙,无从着手也无从言说。种种现象似乎都表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热络的背后是发展的瓶颈!

所以当我们到纽约、到伦敦去考察现代拍卖的发祥地和发达地的时候,我有了另一面的思考:二十年的高起点和高速度,可能就是造成我们今天的发展瓶颈的重要因素。

因为起点高,所以中国有了全世界唯一的《拍卖法》,并且规定了高水平的前置注册条件:一千万以上的注册资金、五个文博专业高级职称的专家等等。还有关于文物拍卖活动的于法有据和于法无据的报批审查程序。

因为起点高,公众和媒体要求拍卖必须解决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所有疑难问题。无论大拍小拍,大家都要求买到便宜又真实的东西,都要求拍卖的件件是精品、件件能挣大钱!哪怕花两千块钱,也应该买到齐白石的上上精品才对!

因为起点高,我们每一家拍卖公司都是格局大气,五脏俱全;我们的每场拍卖会,不论规模档次,都是筹备数月,图录精致,场地高端,气场轰然!没有几百上千万,做不了像样的拍卖会!不拍到几个亿甚至十几亿不算好拍卖!

这样的高举高打,使得我们的拍卖运作越来越千人一面,越来越虚张声势,越来越僧多粥少,越来越空间狭小,也越来越难为生计。

还有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如何国际化。我以为所谓国际化不是以某几个公司出海作业为标志,也不是以某家国际大牌进驻为起端,而应该以我们的市场环境和运营规则与国际接轨为目标。阻碍中国艺术品拍卖国际化的因素绝不仅仅是人才匮乏、诚信不立等问题,重要的是这个行业运作的客观环境的改善。比如,高额的海关关税和增值税,加上极不便利的进出口管理通道,既不利于中国艺术品输出和回流,也不利于国际艺术品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参与和融合,而这才是市场国际化的硬指标。再比如,无论规模、档次,政府对拍卖活动的过于精细而缺少效率的审查批复,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盼望轻装上阵的中小拍卖行。

现在,无论学界和业界,都认为中国艺术品拍卖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启动点上。这个启动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二十年发展的回望过后,应该产生从业观念和管理观念的复原和重启。

对于从业者而言,我们应该全面考察西方拍卖的运作模式,应该坚持从专业化、规范化做起,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做起,从小而实做起,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既浪费又无实效!从立法和政府管理层面看,应该进一步认清拍卖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易方式;应该降低行业门槛,减少审批环节,鼓励企业小规模低成本运作,推动市场活跃繁荣;健全市场运行的法律环境,使大小企业在平等的法律环境下多元竞争,多样式发展。

每一次出国考察,我们的目标都是苏富比和佳士得,这对同行们提高眼界、开阔思路大有裨益。但我们在向国际同行业大佬取经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个基本事实:苏富比、佳士得的发展得益于近十年来国际大资本的组合和运作,这种模式全世界只有这两家。即便是这两家拍卖行,他们的拍卖活动也绝不仅是我们过去看到的春秋大拍,每个星期他们都有多个不同档次和种类的拍卖。我们再看看英国、法国、美国,除了大拍卖行外,还有数以百计的中小型拍卖行,它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着规模不大但十分专业的拍卖。没有成百上千的中小拍卖机构的常年运营,怎会有苏富比、佳士得的高端大气!这个事实的考察和确认,加上我们当前面临的诸多困惑,有必要从各个层面捋一下思路:对于从业者来说,我们是否应该把做大做强的战略转化为做专做长的理念;对于市场管理者来说,是否应该营造千帆竞发的局面而不是指望几家独大的清静市面!其实,任何一个行业的繁荣一定是建立在广大的中小企业活跃发展基础之上的,艺术品拍卖也不例外。所以,我想对大多数的拍卖同行们说,做专业的拍卖行比做大规模的拍卖行更现实、更长久、更可行!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