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拍卖行在秋拍中各出奇招
近日,美国一家拍卖行即将于9月在纽约拍卖有“瓷母”之称的清朝乾隆年间各色釉大瓷瓶的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甚至盖过了香港秋拍中的许多精品的风头。如今,作为中国艺术品交易的传统“重镇”—香港艺术品市场近年来受到内地以及欧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腹背受敌”的形势下,香港的各大拍卖行在今年秋拍中开始各出奇招。
专场拍卖求“新”
香港苏富比秋拍于10月4日至8日举行,涵盖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中国书画、 当代文人艺术(当代水墨作品)、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当代亚洲艺术、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以至珠宝、钟表及洋酒等专场,这基本上与以往的专场设置一致。但是从具体的专场来看,还是可以看到新面孔,像在中国瓷器及工艺品部分中,将推出“春在斋珍藏:宣德三鱼纹高足杯”,这件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极其珍稀,与其高足杯纹饰相同、大小一致、细砂平底者。此杯传承有序,为Allen J. Mercher 旧藏,1956年首现于苏富比,曾存台北鸿禧美术馆廿载之久。
如果查询“春在斋”,会发现不了任何有关信息,这与“尚古吉金:未了情园典藏青铜器”中的未了情园主人—德国建筑师郝思曼(Ulrich Hausmann)的情况类似。未了情园主人德国建筑师郝思曼(Ulrich Hausmann)花逾45载,倾其热忱,搜珍集宝,成就此青铜典藏珍藏,上追宋元,下揽明清,涵盖熏炉、水注、手炉、仿古器、佛道造像等,琳琅满堂,诉述昔日文士的高华风雅。这也是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重点推出的一个专场。
中国嘉德香港2014年秋季拍卖会将推出“会心—乐艺斋藏古代书画”专场,包括王铎、董其昌、张路、髡残等明清名家十余件精品佳构。此专场不仅是嘉德香港拍卖首次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更向世人展示北美重要私人藏家—乐艺斋主人韦尔夫妇的翰墨丹青之缘,是为本次秋拍的重要看点之一。韦尔夫妇收藏了中国明清时期许多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文征明《楼居图》,这件作品韦尔夫妇购于1979年的一次拍卖会,而与他们竞标的正是赫赫有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后来韦尔夫妇则将其捐献给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件作品也是《艺苑掇英·海外藏画专辑》第五十期封面。
中国嘉德总裁助理兼书画部总经理郭彤表示:“自从设立香港嘉德,书画部分仍然是稳定的亮点。近现代部分经过四场拍卖,已经是非常成熟且广受好评。嘉德希望在古代部分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心态下推出,之前2013年秋拍宫廷夜场出现的宋理宗、杨妹子、张为邦的作品让我们的古代书画有了一个非常高的起点,今秋推出的"会心—乐艺斋藏古代书画"专场则是非常难得,虽然件数不多,但藏家在北美的收藏地位显赫,有想当的影响力。”
学术收藏求“专”
相比内地拍卖市场,在香港的拍卖公司主要在高古艺术品领域发力,在香港苏富比秋拍的“尚古吉金:未了情园典藏青铜器”中,包括了宋代的铜错金银仿古饕餮纹鬲鼎式三足炉。无独有偶,在保利香港的秋拍中,也包括了一件宋代的工艺精品—北宋·定窑刻花莲池双凫纹盘,这件瓷盘以覆烧工艺烧成,故有芒口,裹以铜扣。旧藏家Peter Harris乃二十世纪初期英国东方文物收藏巨擘,所藏甚伙,亦致力于东方文化的推广和教育,曾在1949年伦敦筹办“宋代的定窑、影青及磁州窑”展览,此件拍品荣列其中,编号40。
相比明清官窑,宋代时期工艺品的收藏和投资,需要藏家拥有更多的学术基础,这一点在书画部分中也有所体现,像保利香港中国古代书画部在2014秋拍主打明清文人风趣,其中唐寅《层楼拔嶂图》,在乾隆时为苏州刘蓉峰寒碧庄所藏;清代著名收藏家刘恕、民国著名收藏家萧寿民曾藏,后来包括王季迁先生、高居翰先生亦曾递藏之,真可谓传承有序。另外一件方密之、陆日为《仿古山水册》经日本著名汉学家长尾甲题端五岳卧游,并题跋称赞。从三方鉴藏中可知其由晚清收藏家胡小琢及清末李鸿章幕僚、实业家严信厚、李玉棻递藏之,可谓流传有序。
在香港秋季艺术品的当代部分中,各大拍卖行纷纷作出了一些学术上的探索,香港苏富比推出了“当代文人艺术:丘壑内营”专场,而保利香港大胆提出对中国当代水墨市场范畴的新划分:“中国当代经典水墨”与“中国当代新水墨”。这些都显示出香港地区的拍卖行已经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通过对于学术的挖掘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腹背受敌求“精”
就在香港地区的举行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之前,纽约的拍卖市场就将迎来亚洲周的系列拍卖,各大拍卖行都将使出浑身的解数来争夺藏家,而在香港秋拍之后,内地的各大拍卖行也将举行秋拍,像嘉德、保利也将在香港地区的拍卖会之后,也会在北京举行秋拍,这自然就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而且还会在与苏富比和佳士得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竞争中寻找到合理的定位。
香港作为一个成熟度很高的艺术市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充分挖掘艺术品价值,像此次推出的张大千作于1943年的《惊才绝艳图》以估价待询的方式推出。据资料显示,此幅《惊才绝艳图》作于1953年,曾在1956年巴黎近代美术馆举办的“张大千画展”中展出。1997年于上海朵云轩秋拍举槌,值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时,刚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不久的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也受到不小的冲击,然而这件拍品依旧以110万元成交,为当时的艺术市场增添了一份信心。4年后,这件拍品又以200至300万港元估价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出现,经过几十个回合的竞争,最后以466.47万港元成交,并创造了当时张大千人物绘画的市场最高价。此次再次露面,显示出藏家对于香港艺术品市场的信心。
香港艺术品市场的成功源于其国际性定位,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内地藏家开始进入香港市场,但是由于香港艺术品成交之后是不用交税的,而且可以通过借展的方式回归内地,这也使得藏家更倾向于在香港购买高品质且流传有序的藏品,随着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实力雄厚的内地拍卖公司纷纷进军香港市场,香港与内地之间差异化竞争会越来越明显,也会更进一步促进香港艺术品市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