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让市场再热一会儿
从各大拍卖公司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艺术品拍卖的成交确实较2012年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市场有回暖迹象,但是业内人士称“秋不如春”,虽然秋拍出现6件亿元拍品,但是单价高,整体的成交量却较低,市场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回暖仍需一段时间。
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认为,从整体上看,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回暖是有事实依据,也是现实存在的,“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一个稳定回升的初期”。赵力说“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拍卖市场在2012年的基础上有所回升,但是行情并不明显,整体上升趋势并没有出现。”
相比于2012年,2013年的艺术品市场诸多新元素则更为突出,网上拍卖和金融要素的进入,都显现出很好的态势﹔同时,艺术品日渐成为避险财富工具之一,受到一些企业买家的青睐,而现当代艺术品也在这个市场上显示出较好的收藏趋势。
市场:单价高整体低
在2013年的秋拍市场上,出现了6件亿元拍品,相比于秋拍市场亿元拍品的纷至沓来,春拍却出现了“亿元缺位”的现象。但虽然单笔交易价格较高,整体市场成交量却不如春拍,业内普遍认为“秋不如春”。
有观点认为,亿元拍品的出现是艺术市场全面复苏的信号之一。而一些专家认为,这种预期过于乐观,拍卖市场并没有完全走出寒冬,回暖还需一段时间。2014年拍卖市场仍将理性回暖,同时市场会呈现两极化趋势,越是高端的、稀有的拍品争夺越激烈,所以价格也会越来越贵。
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总裁温桂华认为,2013年的秋拍跟春拍相比有回暖的趋势,秋拍最突出的特点是精品拍出了好价钱,但一两件作品的成交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市场的状况,其他作品还处在调整状态,表现较为疲软。内地拍卖市场的整体回暖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国内整体经济没有大波动的话,2014年的春拍还将是调整期,这个过程大概会持续两三年,这两三年里还是会不断有好作品卖出高价。
电商:方兴未艾待规范
金融市场和电商的日渐渗入,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艺术品市场回暖迹象的信号之一。
2013年11月,由东方网和汇银集团共同推出的“民间藏品融通平台”上线。而在“双十一”期间,苏宁易购也推出艺术品拍卖频道,成为国内第一家开辟艺术品拍卖频道的B2C网站。在该频道的第一期拍卖会中,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经典作品之一《牧牛看山》最终以150万元落槌。
据了解,网上拍卖在国外已经非常常见,其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来,目前国外的拍卖行不允许在中国内地组织拍卖会,但是中国的藏家可以在世界各地自由地参加各种拍卖会。通过在线竞投,中国内地的买家可以把由国外大藏家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带回中国﹔二来,“消费型收藏”的概念日益盛行,网上拍卖可以让很多价位不高,但仍具收藏价值的藏品进入市场,促进了艺术品的流通。
但是,与艺术品网络拍卖的相关法规仍然等待出炉。着名艺术品市场专家、拍卖师林争平建议,消费者要在网上购买艺术品,一定要选择可靠的平台,多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并在购买前仔细阅读网站的各种规定。
买家:企业收藏成为热潮
2013年广东中山企业家郑华星以2.3644亿港元拍得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无独有偶,2013年11月5日,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以2816.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2亿元)的成交价购得毕加索代表作之一《两个小孩》,成为全场最贵拍品。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诞生的亿元拍品中,大部分拍品直接和企业收藏相关,在2013年10至12月拍卖季期间,企业豪购艺术品也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
新艺经艺术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显示,企业藏家购买力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60%以上,活跃在北京、上海各大甩卖场上的买家,70%以上都是企业家。自2012年以来,中国国内企业收藏资金约为450亿元,企业收藏成为热潮。
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表示,内地企业收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
“每个企业收藏的目的不同,策略有所不同,资金投入也不同”,马学东介绍,“总体而言,国内企业收藏整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个机构收藏定位、方向和目的各异,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收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