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3拍卖四大关键字
2013年的艺术品市场微微涌起暖流。截至12月23日,2013年秋拍基本尘埃落定,各大拍卖行的秋拍总成交额相较于去年大都有所上升,艺术品拍卖行业这一年的句号显然画得颇为圆满。
如果要从上海朵云轩第一次在内地组织拍卖算起,中国艺术品拍卖至今已经走过21年的历程。其间,商业资本大举介入,价格一度成为一件艺术品唯一的注脚,看似身价百倍,但实际是让人们对艺术的诠释更加苍白。更令人担忧的是,艺术品买卖正形成一股金钱势力,蔓延并侵蚀到其他行当,如当年“金缕玉衣”的鉴定丑闻,又如河南、安徽、山东的艺术品造假基地。“真”与“假”变得更为扑朔迷离,难以厘清。
走过狂飙期和拐点年,可喜苗头也在萌发:艺术品市场已经少了之前那股粗粝气息,“人傻,钱多”的状态不复再有,市场一步步成熟,买家也趋于理性。泡沫依然遍地,但同时尊重历史、尊重学术的价值观也正在得到认同。
2013年对于拍卖行业来说,值得关注的不再仅仅是高价拍品与拍卖行的成交数字。发生在今年的一些节点性事件将为行业的长远发展作出标记:比如,佳士得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拍卖行,引起了人们对于相关文物法规将要改变的猜测;又比如,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艺术品拍卖可能造成的影响;而眼下,关于苏轼(传)所作《功甫帖》的争议聚焦业界关注,各种意见纷乱杂陈,这背后又是永远困扰人们的鉴定之困。
【《功甫帖》】
这几日,打开报刊或者浏览网页,相关栏目都在讨论苏轼《功甫帖》真伪争议一事。本来关于艺术品真伪的新闻年年都有,然而,因为牵涉到的三方在各自领域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才敲锣打鼓,轰轰烈烈。
一向发言审慎的上海博物馆公开发布了他们针对一项即将在公共美术馆展出作品的书法作品的鉴定意见。对于一向不对民间收藏以及商业买卖发表意见的上博来说,这次公开着实引人瞩目。被三位研究员指为伪作的《功甫帖》系大收藏家刘益谦于9月在纽约苏富比[微博]花5037万元人民币购得。假设确如上博专家所言,此作为晚清仿品,苏富比可能面临退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其一流拍卖行的声誉。素来在拍场上叱咤风云的刘益谦也公开遭遇了一次滑铁卢,并且,刘所代表的又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他背后的顾问团队。
于是,自12月21日上博三位研究员向媒体讲述其研究成果开始,苏富比、刘益谦先后发表声明,你方唱罢我登场。坊间舆论也不断发酵,牵出种种人事纠葛,前尘往事。争议的焦点早已距离书法本身十万里之外。最后,大多数人忙着看戏,却很少有人关注《功甫帖》本身的真假,以及可疑在何处。
其实,文物鉴定之难也正在于此:撇开专业眼光的高低不论,一旦牵涉商业利益和面子,“真假”已是自明于心口难开,原本简单清楚的事实也就这样越搅越浑。让学术话题有一个健康氛围予以讨论,让一切回到文物本身,这或许比买回几件国宝更为迫切。
【“中国路”】
虽然苏富比与佳士得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已经20年,其在香港的影响力也一直辐射内地,但内地城市真正成为海外大拍经营版图的一员则始于今年。4月,佳士得公布其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的消息,5个月之后,其在上海的首拍拉开帷幕。
按照《文物法》第55条的规定,国外拍卖公司在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公司没有拍卖中国文物的资质。佳士得进驻内地的动作让人不免产生《文物法》重新修订的预期。但就今年9月的上海首拍来看,上拍的42件拍品中,亚洲当代艺术、欧洲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美国战后及当代艺术、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精致名表、珍稀名酿及装饰艺术等,最终成交额1.54亿人民币。与此同时,佳士得还将推出私人洽购展,类别横跨中国当代水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战后及当代艺术和珠宝首饰。
从经营门类上看,佳士得中国显然怀着将西方艺术引入中国藏家视野的意愿,与内地拍卖行的主营业务恰好形成一定的互补。而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佳士得眼下无法介入内地主流市场的权宜之计。而初次拍卖,品牌宣传又显然占据更大比重。
在公布其进入上海组织独资公司之时,佳士得中国区执行董事蔡金青曾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进入中国并非为了短期盈利,而是一种长期战略。”海外大拍冲着中国市场的潜力而来,而中国藏家则期待着它为内地拍卖带来一些不一样的风景,并且,其相对规范的操作模式能够为国内拍卖企业提供一些借鉴。
【“保税”】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让去年就引起颇多关注的“艺术品关税”再次成为话题。自贸区揭牌前,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艺术品保税仓库一期项目完成改造投入使用。佳士得则是成为首批进驻其中的客户。国内买家拍卖成功后,可以选择将拍品留在指定保管区,但离开自贸区监管后往往需要缴纳关税、增值税等。
据媒体报道,刘益谦自苏富比纽约拍得的苏轼(传)《功甫贴》就需要缴纳超过1200万税金,其中包括6%的进口关税和17%的增值税。最后,他选择将拍品运至香港,再行“借展”到龙美术馆。目前,该拍品就被存放在自贸区的艺术品保管区。
自贸区对艺术品市场的意义不仅是海外拍品回流。据相关报道,今年11月,上海国际艺术品中心在上海自贸区内举行首场拍卖,拍品分钟表、珠宝两大类,但其中不包含中国1949年前的艺术品。拍品在自贸区内仓储、展示期间,均处于保税状态。
目前,自贸区能够在何种程度上不同于原来的保税区拍卖,又在何种程度上惠及艺术品拍卖尚无明确定论。首次拍卖的意义也正在于探索自贸区中的艺术品拍卖模式。
【回暖】
今年秋拍,不少业内人士言谈中,“回暖”二字屡被提及。但从各大公司的拍卖成交额来看,“回暖”之说是成立的。亮点首先出现在香港。10月,香港苏富比总成交额高达41.96亿港元,4件拍品破亿,成功刷新多个成交纪录。随后,香港佳士得达成38.2亿港元交易总额,11件拍品打破世界拍卖纪录。两家公司在香港拍卖业绩的大幅提升也为内地拍卖市场提供了强心剂。
在内地,据雅昌艺术网提供数据,截至12月19日,2013年拍卖总额为572亿元,5000万以上的作品数量有42件。11月下旬,中国嘉德秋拍取得23.48亿元的佳绩,并产生了多项拍卖纪录,较前一年秋拍成交额上升6亿元。进入12月,保利、匡时也获得了远高于去年秋拍的交易额。其中,北京匡时成交总额从9.31亿元上升到19.9亿元,足足翻了一番。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在分析市场时表示:“艺术品市场经历两年的调整后,走出了前期的低迷状态,市场信心得到恢复,并有很多新买家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