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拍卖市场天价拍品迷局
天价纪录与拍卖市场拖延付款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品拍卖品市场的一条潜规则。如果长期跟踪这个市场,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天价拍品背后都跟着一连串的负面消息:主流作品拍出天价,一些人会说,这幅作品造假;冷门拍品成就高价,人们更会说,这里有局。
人是喜欢怀旧的动物。
即便在刚刚过去的10月,香港秋季拍卖会上诞生了几件久违的天价艺术品,但艺术品圈子里的很多人依旧对他们前几年经历的“盛世出天价”念念不忘。
当竞拍牌在场内此起彼伏,当镁光灯聚焦在一件件被盛赞无可挑剔的艺术品上,天价的诞生是如此地顺理成章。
“那几年,的确是赶上了好时候。钱多、人多、东西多,天价拍品像变戏法儿似的一个接一个亮相,现在想想,也还是觉得很兴奋。”在北京,一位在拍卖市场中混迹多年的人士翻着过往的拍卖图录,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就在那本被他翻过很多回的图录上,一件拍品最终的成交价曾经让艺术品市场为之疯狂和骄傲。当然,这都是前两年的事儿了。
“当拍到一个新的亿元整数价位时,大家不再关心拍卖师口中说些什么,纷纷开始了拍照留念,卖家周边围拢着众多好友,大家对他表示着由衷地祝贺。”2011年初夏,一位业界大佬在描述某场拍卖会天价拍品竞价过程时,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只要突破了原来天价的价位,新价位最终停在哪几个阿拉伯数字上已经不重要,“我们在乎的,是买家对这个市场的信心。”
的确,在那几年,天价拍品,其具备的传承性、稀缺程度和艺术地位是一回事,给市场带来的温暖感是另外一回事。
“难道真的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而今,一位曾寄希望于本轮艺术品市场牛市分一杯羹的小型拍卖公司经营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2009年开始的这一轮艺术品市场牛市曾经给予他力量,也同时快速粉碎了他的“钱途”——他的拍卖公司于市场繁荣的2010年成立,只过了两三个拍卖季的好日子,他似乎是在一梦醒来,突然就感觉好东西征不到了,买家开始观望了,成本却快速增加,“市场调整近两年,我的事业走到了岔路口。”他有些沮丧。
更令这一市场感到“沮丧”的是,天价拍品数量锐减。中拍协最新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度,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共206件(套),较2011年减少375件(套);成交额总计46.04亿元,较2011年减少90.21亿元,下滑66.21%,远远超过整体市场47.88%的降幅。
天价拍品的“身后事”——多少浮名,化作浅酌低唱?
“上板梧桐、下板梓木,外涂掺有鹿角粉、朱砂、金、银细粒的大漆”,在新保利大厦见到这把通体长122cm的“松石间意”琴的时候,虽然早已知晓它已有900余年的生命,却仍然被其超然物外的精美打动。
2010年12月5日,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亮相北京保利秋拍,经过激烈的竞价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
据说,当时拍下这把“天府奇珍”的,是一位外国藏家。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凡是1911年以前的文物均不得出境,1949年以前的重要文物也不能出境。虽然除走私外,每年或多或少有一些文物流于海外,防不胜防,但这位得琴者几经周折,最终也没能想到万全的办法送“松石间意”出境。由于与北京保利交情甚笃,于是把这件以天价拍得的古琴在保利借展三年。如今,“松石间意”的古琴和琴盒还躺在保利博物馆的展柜里,流溢岁月的静好,睥睨世人庸碌的脚步。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像“松石间意”的下落如此清明,对于很多天价拍品来说,扑朔迷离是它们更多的宿命。或未交割,或被雪藏,或被秘密运往海外,天价拍品在高调落槌之后,低调得近乎神秘,飞鸿雪泥,隐入暗处。
在2011年中国嘉德[微博]春拍上,齐白石的作品《松柏高立图o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元起拍,落槌价3.7亿元,加佣金成交价格达到4.255亿元,刷新中国近现代画纪录,成为当年艺术品市场疯狂的有力注脚。
据媒体跟踪,“天价”拍得这件作品的是湖南电广传媒集团,该集团自2006年开始艺术品投资业务。然而,直到2012年9月6日,在“收藏寻城记”文化论坛上,《松柏高立图o篆书四言联》的卖家刘益谦对外爆料,称“自己至今没收到一分钱”。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藏家也向记者证实,《松柏高立图o篆书四言联》的确没有交割,“有两种说法,一是东西的真伪有争议;二是湖南广电在炒作。”
他个人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当时以8800万元起拍后,竞拍长达半个多小时、近50次激烈竞价,最后湖南广电自己用牌把它顶到落槌价3.7亿元。
“如果湖南广电没有死扛,在前一两口落槌,最后顺利交割,这仍会是一个下中国近现代书画里程碑式的事件。现在这个死局则影响了市场的纯净度。”他一直建议业内反思此事暴露出的矛盾点,“藏家一定要做好功课,兜里有多少钱能买多好的东西,一定要在你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因为负面影响出来后,在以后交易中,很多拍卖行会拒绝这种买家。放在欧美,就是信用折扣,都不一定能拿到下一次重要拍卖的举标牌。”
对于《松柏高立图o篆书四言联》的下落,有在书画收藏界“畅游”多年的藏家透露,嘉德为买卖双方多次协调,“钱可能付了,但具体付了多少,就不好说了。”
而2011年艺术品拍卖排行第二位的王蒙《稚川移居图》(加佣金成交价格达到4.025亿元成交)的去向则更为模糊,业内人士只道是被国内数一数二的某收藏家雪藏,但具体哪一位,则无人能说出个丁卯。
“一般来说,天价藏品成交后,都有一个潜伏期,5~8年是小周期,8~12年是大周期,雪藏正是为了下一次亮相做准备,这样才能再冲新高。”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含对此并不讳言。
往事不如烟——天价拍品为何遭遇无人“买单”?
天价纪录与拍卖市场拖延付款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品拍卖品市场的一条潜规则。
2010年,艺术品亿元天价拍出10多件。中拍协发布的《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度内,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落槌价款总额为354.43亿元,实收佣金为28.98亿元(含部分往年拖欠在本年到位的拍品佣金)。近年来,行业佣金实收率和买卖双方佣金收取比例趋于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买受人拖欠货款或根本性违约、拍卖企业佣金竞争以及虚假成交等问题造成的。
在此次统计的408件上千万元成交拍品中,截止到2011年4月31日,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结算,其余171件均未完全结算,比例高达41.91%,拖欠货款的拍品成交额达55.55亿元。
无独有偶,根据中拍协《2012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5月31日,在全部206件(套)于2012年拍卖中成交价过1000万元的成交拍品中,已完成结算的作品有96件(套),结算货款为18.45亿元;未完全结算的作品有48件(套),涉及货款9.83亿元;而未结算的作品达62件(套),涉及货款达17.75亿元。
“在拍卖场上,尤其是那些拍出好价钱的拍品,买家在落槌后不付款的情况这几年一直存在,且比例不低。原因之一是市场缺乏法律法规,没有约束,谁都可以举牌,之后不结账。原因之二是参与者和从业者诚信缺失,又有故意为之的情况,今年买了不提货,明年到了拍卖季接着拍。原因之三就是东西质量有问题,买家在落槌后发现拍品质量与成交价相差甚远,只能不提货。”对此,吕立新[微博]对记者这样表示。
而对于第三种原因,吕立新表示,虽然拍卖公司在举槌前会为买家预留预展时间,以供其了解拍品,但买家本人不一定是专业人士,加之在中国具备专业鉴赏能力的人士少之又少,要在一两天时间内验出拍品真伪难度系数较大。“很多人都是在落槌后听到业界议论和媒体报道后,才发现自己买错了东西,进而拒付货款。天价拍品更是如此。”
的确,虽然备受诟病,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至今都不保真,天价拍品也不是“保险箱”,它们中的一部分,甚至被人们质疑“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有“愚弄学界、自卖自买、变相洗钱”之嫌。
“及至现在,照样有几件曾经惊世骇俗的天价拍品躺在拍卖公司的库里,没被买家领走。原因很可能还是躲不开‘真假’二字。”一位业界资深人士这样说道。
在此不妨翻翻旧账。2011年初,在北京某场拍卖会上,一套“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以1.8亿元起拍,最终以2.2亿元天价成交。但是,这套化妆台从预展伊始就遭到业内专家学者和网民的“拍砖”。
学术界找来史料——汉代人都是“席地而坐”,当时还未发明凳子。按史料记载,凳子的最初形态为西域“胡床”,而后演变为凳子,隋唐时期才逐渐盛行。当时有媒体到玉雕艺人集聚的江苏邳州调查,很多玉雕商家都说那个天价“汉代玉凳”是他们邳州造的:“一个姓赵的人从2010年开始,历时几个月时间,在向阳村加工而成,当时成本就有100多万元,主要是料子好”。
2011年9月,中央美院首届研修班的部分学生就声称,那幅于2010年6月以7280万元天价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实为他们在1983年时的习作,“连伪作都谈不上,是废纸一张”。
2011年9月,一件最多价值1万元的自制“金缕玉衣”,经几位“老先生”赏鉴后被估出了24亿元天价,持有者甚至还用它从银行骗到了贷款。
谁做的天价拍品“谜局”——繁花绕眼背后有推手
如果长期跟踪这个市场,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天价拍品背后都跟着一连串的负面消息:主流作品拍出天价,一些人会说,这幅作品造假;冷门拍品成就高价,人们更会说,这里有局。
就如前些天,当自己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中实现1.8亿港元总成交价后,画家曾梵志赶紧出来说:“所有画价卖得高的人,都会被认为是‘天价做局’。我们要往后看,几年之后所有的事情都会水落石出。如果你未来还是天价,那就没有做局,如果一下从天上掉到地下,那你是不是做局?如果靠炒作,跳得再高也还要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样的解释,让人感受到了画家的诚恳,以及对自己画作的信心。但还是有人表示,他们称自己眼中可不揉沙子。
叶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在艺术品收藏市场摸爬滚打,对于近些年,不时爆出天价拍品的新闻,他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冷眼相看,“天价拍品的诞生背后都有一条缜密却不为人知的‘推手链条’。”
业内人士介绍,最基本的操作是,抬高拍卖价格,吸引投资者、投机者的眼球,把并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甚至还有伪劣作品,炒到天价。这一类操作比较低端,一般只能在小型拍卖会上“施展”。“经济危机以前,钱多人傻,附庸风雅的主儿,还真不少,撞到一个,一年都够本了。近两年,藏家越来越专业,这样的冤大头少了。”
如果说,炒高价格蒙冤大头,是守株待兔的原始做局版本,“精一滥十”则是更为精明的升级版本。叶先生介绍,通常是选一场高端拍卖会,送拍一件精品,安插托儿,推波助澜,炒出高价。如果有其他藏家拍了,自然是好;如果无人接手,托儿会以尤其高的价格落槌,炮制出“又一天价拍品诞生”的重大新闻。
比如,以为书画家的作品在炒作以后,原本几十万量级的作品也能跻身百万行列。甚至同类型的作品都顺带升值,如流水线生产的商品画,就是同题材、同内容、同形式的“克隆作品”;又如画山水的换换山头,画人物的换换姿势,就是为了讨好市场,获取更大利益。
炒出天价再融资,则是推手们今年走出的“金融范儿”。据北京一家小拍卖公司的总经理透露,如今艺术品收藏与金融的关系也来越紧密,很多人做局,炒出天价拍品后,把拍品放到银行作抵押,再从事房地产等其他投资。“炒得越高,能贷到的钱越多。”
在艺术批评界,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的言论常常被视为“猛料”。前几年,天价遍地都是的时候,朱其就因直陈艺术品拍卖中的“天价做局”而备受关注。
本次香港秋拍后,当再度被问及对天价拍品的看法时,朱其表示,“没有什么新看法,就是感觉艺术投资人不懂艺术也就算了,但艺术圈那么多人不但没有告诉他们你不懂艺术,还忽悠他们乱花钱,丑陋之极。”
朱其看到的“局”是什么样子的?他曾经这样说:“假设我是一个艺术炒作人或炒作集团,首先,找某个在艺术圈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市场价格在10万左右的画家,签一个三年协议,他每年给我40张画,三年120张,每张以30万到50万元左右收购。一年后开始在拍卖会上炒作,每张30万元收购的画,拍卖价标到一百多万,两年后再标到500万甚至1000万元一张。标那么高的价格没有人买怎么办?我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买家坐在一起,假装举牌竞拍制造一种很多人抢着买的现场气氛。这就叫艺术拍卖会的‘天价做局’。”
“第一年,我在拍卖会上以高价卖掉十分之一的作品,就将成本全部收回。剩下的画在拍卖会上慢慢用天价游戏‘钓鱼’,卖出一张就是暴利。每次送拍把每张以三五十万买来的画价格标到一千万,如果没有买家接手,就由混在竞拍人群中的自己人举牌‘假拍’,假装这张画有人买下了。这种‘假拍’不可能按照10%付佣金,因为一千万就算按5%的佣金算也至少要付50万元,我已经跟拍卖公司事先秘密谈好一个固定佣金,比如我‘假拍’的价格不管多高,都只付20万佣金。‘假拍’一方面能带来广告效应,另一方面能使我继续在拍场‘钓鱼’,等到一个不了解行情的新收藏家,一激动就把‘天价’作品买走了。”
而对于“天价做局”,另一些业内不愿具名人士则更愿意用“自我炒作”来定义天价拍品做局这种行为。相关人士表示,通过做局,在拍卖场上包装出一幅天价,其持有者、拍卖公司、资金掮客甚至还有买家自身,都是重要的参与者,更是受益人。“在这其中,该赚钱的可以少赚,该掏钱的也可以不真掏,只要把声势壮大,把画家、卖家、拍卖公司炒火,为今后的交易铺好路,最终谁为天价买单,都不重要。”
斯人憔悴:天价拍品缘何难逃一拥而上、一哄而散命运?
“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势绝非踢正步过大桥,一时都上,一时都下。从外部看,全球经济的蝴蝶效应影响着每一种业态;从内部讲,任何一个市场在繁荣过后总会有调整的需求。”刚一聊到这个话题,一位在内地艺术品收藏界“混迹”多年的藏家就对记者搬出了辩证论。
但是,从中拍协统计的过千万元天价拍品数量骤减可以看出,这个市场的确出现了类似“一刀切”的走势。
来看看中拍协对2011年春拍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统计数据:2011年春拍,10家拍卖公司单件拍品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达5726件,比2010年增多2260件。其中超过一千万元的有554件,比2010年增多209件;超过五千万元的有46件,比2010年增多12件;超过亿元的有13件,比2010年增多2件。不看过亿元拍品数量,只对比过千万元的拍品数量,2011年春拍的成绩就要好过2012年全年。
天价拍品缘何当年一拥而上,又快速一哄而散?对于本轮调整,很多关注这一行业的人有此一问。
“你的确不能试图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大势相割裂。前几年,国家四万亿元救市使得全行业都出现景气,很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被拿到了投资领域,其中一部分流入了艺术品市场。基础投资回报率较慢,难以满足资金挣快钱的需求,而艺术品市场恰好能担任这样的角色,因此众多资金聚集在这个市场中,托起了人气和价格。而在市场繁荣之时,大件拍品受到价格刺激,也一定会出来,最终促使天价拍品层出不穷。” 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吕立新对记者说。
吕立新表示,而在目前,大的经济环境偏弱,市场相对萧条,卖不到好价钱,好东西就此雪藏。买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在此刻买。
北京匡时[微博]国际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微博]也表示,天价拍品数量下降,缘于高价位拍品较少现身,或者说很多拿着好东西的人现在不愿意出手。
“不过我也相信,如果有高价位的拍品出现,以现在的市场环境和资金量,我们有信心撮合其成交,当然,这类拍品的价格也要符合市场定价标准。从另一个角度讲,目前拍品征集难度很大,我们就像猎人,在森林里能打到老虎是最好,其次也可以是一头鹿,但很多时候收获的仅仅是一只兔子。” 董国强对记者说。
那么,下一次天价“扎堆儿”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吕立新看来,2012年是艺术品市场近几年来最为萧条的时段,2013年春拍继承了这一调整态势, 预计近一两年还要过紧日子,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天价。
中拍协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职业拍卖师季涛[微博]则表示,虽然很多人有期待,也出现了一些天价拍品,但这个市场不会有 “一刀切”式的猛涨,2013年秋拍依旧处于复苏和爬坡期。
“原来涨得过猛的近现代书画还需要调整,价格甚至可能原地踏步,或者出现画家作品的热度轮动,主流画家作品价格还在调整,偏门有望上涨,但这种上涨不具备对整个市场的推动力,因此大家还需耐心,一些冷门中的精品也有可能制造出新的天价,但距离整体回暖尚需时日。” 季涛对记者说。
在中拍协副秘书长欧阳树英看来,虽然中国艺术品拍卖成绩单备受全球艺术市场关注,但对于中拍协以及这个行业本身而言,天价仅仅是个价值符号。
“中拍协会统计1000万元以上的拍品数量,但并不统计亿元以上拍品的数量。对于天价,我希望市场能用平常心来看待,如果把时间拉长,原来的天价在今天看可能根本不算做高价。” 欧阳树英对记者表示。
在欧阳树英看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国际拍卖公司进驻的大背景下,国内拍卖公司更应提高专业水平,对自己的拍品多些底气。现在的买家对市场的认知越来越多,尤其对那些投资出现问题的案例更加了解,不再是以前的“冤大头”了。因此,现在的从业者既不能小看市场的力量,也不能低估新买家的品位和修养。
当然,在调整期内,还有一些情况或许更值得注意。“第一种情况是大件拍品不多;第二个情况是假货异常多,原来还都遮遮掩掩,现在肆无忌惮,比如中国书画假货已经集中在拍卖市场中,大拍小拍都掺假,也正因为假货太多,真正的好东西价格反而涨得快;第三个特点是参与到艺术品市场的新人众多,不过,很多人刚刚进入市场就买到了假货,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预计两三年之后会爆发。但艺术品市场人太多,前仆后继,好东西有人不愿出手,坏东西出手还有人接货。”吕立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