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拍正酣:亿元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10月份的香港秋拍,有三场拍卖会引发关注。苏富比[微博]在5天内共有4件艺术品晋级亿元。画家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最初估价8000万港元,从7000万港元起拍,最后以1.8亿港元(合2313万美元)成交。不仅刷新曾梵志个人价格纪录,也刷新了当代亚洲艺术品的拍卖纪录;还有118.28克拉椭圆形D色无瑕白钻拍出2.38亿港元。一只估价8000万港元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最终以1.41亿港元成交。此外,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以2.36亿港元(3030万美元)成交,刷新了中国雕塑世界拍卖纪录……一时间,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亿元时代是否已经到来成为热点话题。此外据称,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微博]、北京翰海、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微博]等“大拍卖行”,均将携大量“高品质”乃至压箱底的好东西“南巡”,“秋拍真的回暖了吗?”记者采访了艺术市场研究专家与拍卖市场的圈内行家,且听他们的分析意见。
市场专家西沐:
热点趋于多元化、分散化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告诉记者:“其实在今年春拍中,就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信心回归的趋势,而今年秋拍则是春拍的延续,信心回归在秋拍中一定会形成规模。”虽然在艺术品市场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西沐强调:“我们必须承认信心回归的步伐在加大,秋拍的回暖现象都是信心的凝聚。”
传统书画在今年已进行的秋拍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显得地位稳固。西沐解释:“这是因为人们对市场风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一味追求天价,而是真正愿意去寻找更有价值、更有市场的好作品。传统书画的认知度高,在市场上更容易流通、更容易变现,风险相对小,所以在秋拍中地位迅速上升。”
在今年的秋拍市场,虽然传统书画看似一支独大,但是西沐认为:“今年秋拍的热点还是趋于多元化、分散化的。除了传统书画,当代艺术和工艺品都越来越被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整个市场的结构是有一个大改变的。”与以往在春拍、秋拍中很多存世艺术家作品拍出天价相比,今年的秋拍出现了部分存世艺术家作品缺拍、流拍的现象。西沐认为:“以前涨得太高只是泡沫,这些艺术家对自己需要重新定位,而且这种自我认定还需要和藏家的认定有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万达1.7亿购买毕加索作品《两个小孩》,也在今年秋拍中成为热点话题。据此西沐分析:“今年的秋拍国际化步伐在加快,中国市场不仅在消费本土艺术品,而且开始消费国外艺术品。就是而且这种趋势在以后的拍卖中会更加明显,更加迅速。”
圈内行家王东伟:
新工艺、当代艺术成新宠
江苏爱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艺术品投资理财中心副总经理、拥有中国文物拍卖一级鉴定资质的王东伟先生则认为,其实“亿元”现象每年都有,只不过今年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提到今年秋拍,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回暖”二字:“整个市场在回暖,这是大家很欣喜看到的现象。”
王东伟认为今年秋拍亮点不少,例如今年拍品的保险(放心保)费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以前中国很多艺术品都是“裸奔”的状态,今年秋拍现在开始关注保险费用的问题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进步。
他还认为,在前两年的春拍、秋拍的基础上,今年的秋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洗牌,王东伟介绍,今年秋拍很多板块有了更新,中国传统书画还是主流,老字画在秋拍中还是能够冲出很高的价格,但是新工艺美术、当代艺术都逐步成为“新宠”,像古玩、瓷器、珠宝在今年秋拍中渐渐热起来,此外像沉香、和田玉等也都是热门,但这还需要经过两三年的摸索才会形成气候。
拍卖形式新增:
藏品电商交易悄然兴起
嘉德、苏富比、保利三大公司秋拍的角逐正酣,今年首轮秋拍,亦被人们看作他们3家公司“三国演义”大戏。而相对规模小一些的公司都在介入当代艺术市场。这其中,中青年画作无疑成为收藏新方向。一些在十多年前名气都不是很大的画家,当时他们的作品都在每平尺一两千元左右,而今每平尺的价格都在几万乃至十几万元以上。
而交易手段也在适应新时代,一些民间藏品网络交易平台正式上线,甚至推出“1元起拍”的模式。过去网络藏品交易多为邮票、钱币方面的藏品。
而近来,一些真正的绘画作品也参与了网络交易。比如形式为1元钱起拍,加价幅度最低为100元,拍卖方承诺“拍多少,成交价就是多少。”这些消息,让那些“望亿元兴叹”,而的确也对收藏有兴趣的爱好者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