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业里的人情
十一长假期间,苏富比扎根亚洲40周年拍卖会上,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币成交,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纪录,也让艺术家成为中国当代的“破亿”第一人。这自然又让许多人不能理解,这种不理解我非常理解。
拍卖在这些年被妖魔化得太严重。一是因为中国的一级市场(画廊)发展不均,没有太大的起色;二是画廊交易私密,你不知道这个月谁被卖了多少,但拍卖的数字是公开的,高价扎眼。可仔细想想,就觉得再自然不过。适逢苏富比“扎根”亚洲40周年,这么重要的年份,赶上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光景,不出现个把这样的高价,是不科学,不合常理的。而这样的高价由一位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来完成,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换句话说,不是曾先生,就是张先生,反正总有一位的作品来担纲旗手,过生日总得体体面面的。
并不是每个逢十的周年都赶得上好年景。往前数十年,2003年,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未崛起,只是出现了崛起的苗头,有一则香港新闻这样记录:“香港苏富比2004年春季拍卖会创下该拍卖行历年最高的成交金额,总成交额达4.45亿港元,成交总额较2003年秋季拍卖会增长28%。”可以想见,即便苏富比想在30周年庆时搞出个上亿的天价来,也轮不到中国当代艺术,或者说根本搞不出这样的单品来。未来也不好说,那刚巧今年过大寿时天时地利人和,何乐不为?当然,这些心照不宣并不意味着这一单交易是不合法的,请记住它是一间身处香港的上市公司。
这个数字对中国当代艺术界有什么影响?其实没什么影响。若说在早年间,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的情况下,苏富比拍出个这,倒是有帮助——西方人也不傻,当时怎么可能会出现这种数字。但现在两边往来频繁,去到哪个艺博会都能看见长征空间的卢杰带着他签的艺术家作品去展览,去交易,连农村大娘郭凤仪的治病画都在纽约、威尼斯到处展,谁还需要一个1.8亿来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界?懂行的谁不知道曾梵志,对他没一个主观判断?
对年轻艺术家有影响吗?别天真了。从美院毕业的年轻人都知道跟他们没关系,他们着急怎么找个便宜合适的工作室还不被二房东赶出去,找个好画廊而不被画贩子们骗,练好自己半吊子的英文好尽快写一张展览的PPT交给国外的机构……这个圈子是独立的,他能卖千万,你就卖一万,你俩当然不挨着,他能影响你什么?最多是告诉人们他的泡沫还没破,以至于有些人就得出结论,噢,中国当代艺术还没破,那再花一万买你的吧!当然也有可能隔了几天后你卖到一万五就有人就觉得不值得了,你的泡沫再小,没有人替你捧着护着守着,别想了,肯定是要破。
1.8亿一出,口水横飞。当代艺术泡沫论,作品价格与价值不等,“垃圾”卖到天价……都是老话题老论调了,听着都觉得有些生厌。这些声音却拦不住未来在佳士得进入上海自贸区拍卖5周年、10周年的时候,又会来一张天价画作,这算是人之常情。拍卖业本就是个人情行业,盛举时老朋友们共襄一下,和你家孩子摆满月酒,你发小儿们都来塞个红包大家喝顿酒没两样,不值得上纲上线。苏富比这场四十大寿,尤伦斯夫妇送来大尺幅重要画作,有人接盘,大家体体面面,宾主尽欢,过生日的面子有了,参加派对的礼数尽了,就各回各家,继续生活吧,来年再相聚时就更亲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