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拍的思考
2011年春拍,拍卖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出货的卖家兴高采烈,抢到拍品的买家也付出了血本。回望今年的春拍,有许多东西值得思考。
资金明显宽松 拍卖市场疯狂
透过2011年春拍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经济通胀预期的压力下,部分投资性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导致2011年春拍成交额呈明显放大。几大龙头拍卖企业受益尤为突出,保利61.3亿元,嘉德53.2亿元,翰海24.5亿元,匡时20亿元,与2010年秋拍相比均有20%左右的增幅。与2010年秋拍保利52.8亿元,嘉德41.3亿元,翰海19亿元,匡时15.6亿元的数据相比,4家公司成交放大了30亿元。
粗略估算,如果加上国内许多二三线中小拍卖公司的成交增幅,2011年国内春拍成交增长有望达到50亿元左右。与股票、房地产市场庞大的规模相比,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盘子毕竟过小,几十亿元的资金流入就可以使行情翻江倒海,目前的新资本进场就诞生了齐白石4.25亿元的天价,如果未来更大规模资本进场抢筹,市场疯狂程度将不可想象。
今年艺术品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些新成立不久的艺术基金和艺术品投资机构在春拍中也大举杀入。目前国内的10多家艺术品基金的规模已达几十亿元,其中不乏私募基金,由于这些新资金比较宽裕,它们的一大特点就是专盯上千万、上亿元的拍品,择贵而买,对市场疯狂“追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风险逐步累积 提倡理性投资
在行情快速飙升的同时,市场风险也在累积。伴随着今年春拍火爆的行情,许多拍品在“高位换手”,不少大鳄纷纷趁行情高位出货。在买卖换手中,风险被转嫁,这些高价品,恐怕有些将永久在山顶上“站岗”。少数新资金“不求最真,但求最贵”的玩法,给市场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坊间传闻,4.25亿元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就是被湖南电广传媒买走。虽未经证实,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对外透露的年报信息中明确表示:“目前收藏了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中国近现代名家160多幅艺术精品。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此块业务未来潜力巨大。”从中不难看出一点端倪,看来在疯狂的市场中,艺术基金和机构如何控制投资风险,是个新课题。
就笔者春拍所观,2011年春拍中的高价存疑作品不在少数,不少千万元以上的存疑拍品,在这股大潮中也都顺利成交,令人称奇。如八大山人《书画合璧册》,齐白石《新喜图》等。当然,也有一些高价赝品没有得逞,如嘉德重点宣传的沈周《莲塘浴凫图》,尽管是咨询价,但最终无人问津而流拍。
自律备受关注 监管有待加强
在2011年春拍火热进行当中,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艺术品拍卖行业“黑幕”的关注。6月9日,中拍协火速召集在京多家知名拍卖公司紧急研究商讨,并于第二天正式发布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56家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成为首批成员,承诺遵守《自律公约》。
实事求是讲,10多年来,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中,一些机构长期存在知假拍假、虚假宣传、恶意欺诈、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现象,但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此番迫于外界压力,高调出台《自律公约》也是迫不得已。新出台的《自律公约》应该说还是有些具体内容的,如第10条“不于拍卖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费用”,第11条“不知假拍假”,第12条“不以任何形式对拍卖标的进行虚假宣传”,第14条“坚决杜绝假拍行为”,第16条“不以侵犯商业秘密权、欺诈性股价、恶意降低佣金、恶意诋毁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但关键是能否真正落实。就笔者对2011年春拍的观察来看,虚假宣传和知假拍假仍然存在,没有监管,自律往往就成为空谈。在火爆的行情下,完全指望拍卖公司自律,又怎么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