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曲沃农民痴迷淘书 12年藏旧书十万册
天桥下的“志书王”
起初,崔春生经营的书,仅限于个人喜爱的文学类。然而,这一类书籍竞争太激烈。多方打听,他获悉“地方志书”好卖,各种版本的县志村志收藏价值高,便决定以收此类书籍为主。志书的收集地域跨度大,崔春生经常让父亲看摊,自己一个人辗转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大小县市中去“淘”书。
作为一个外来的收书人,经常会受到当地书商的排挤,风雨奔波中,崔春生尝尽了人情冷暖。记得有一次在西北的一个城市,眼看着一大堆好志书要转让,可任他怎么和售书的老人商量,人家就是不卖给他,甚至都懒得搭理他这个土里土气的收书人。后来,他只得花钱请来一个当地人帮忙周旋,拿下来的书价,要比当地人高出许多。
不仅到外面淘书,崔春生还时不时到太原各个同行书摊上转悠,以期有意外收获。一次,在太原南宫市场,一北京口音的人与一旧书摊主讨价还价。他过去一看,是一本民国出版的《山西统计年编》。“山西的方志得留在山西,山西人连山西的方志都留不住,岂不让人说笑!”他当下与同行私谈,以更高的价钱买下。崔春生的志书逐渐多了起来,在五一路人行天桥下,他成为了地方志书最多的卖家。
生意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好做,辛苦收来的志书,却在价格上缺乏优势,卖得贵了没人买;贱了,连本钱都得搭上。不景气的书摊生意,难以支撑高额的仓库费用和生活开支,崔春生和父亲,终于熬不住了。
2002年,崔春生“败走麦城”,他带着苦苦积攒下来的三万册旧书,回到老家曲沃望降村。
废品站的“救赎者”
回到家乡,崔春生除了在县城摆摊外,还在互联网上开起了一家名叫“好地方”的网络书店,希望以此贴补家用,扩大销路。网店的生意也很清淡,每个月平均也就销售十几本,有时,一个月也不开张。
窘境依然。但他还是保持着外出收书的习惯,只不过范围缩小了很多。侯马曲沃的一些废品收购站和造纸企业,常会出现他的身影。看着一车车的旧书被当成垃圾扔进废品收购站,再回笼造纸厂,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难受。他甚至在废品站里守候,看到有人将旧书当废纸来卖,他就使劲劝阻,全盘高价买下。为了能多买一本书,他戒了烟,为了买书,他从来不舍得在外面吃一碗面,买一件衣服。即便如此,还是入不敷出。
到后来,他只能举债买书。2008年的一天,一个捡破烂的老人拉着上百本旧书来到收购站,崔春生上去一一翻阅,这批书中有解放初期出版的《三国演义》,还有不少国内外名着。翻毕,他爱不释手。一问价钱,要5000元,这可是笔大数目。权衡再三,他还是决定要买下来。回村借到了钱,他将其买了下来,堆放在租来的书房墙根之下。在对旧书的拯救中,崔春生的身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一个地摊书商转变为旧书收藏者。
崔春生的藏书大增,如今总量已达十万册之多。他也因而欠下了几万元外债,日子过得更加紧巴。妻子忙完农事,闲下来还得给别人做些衣服贴补家用。女儿和儿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一个月闻不到荤腥。
崔春生不爱说话,满心对家人的愧疚,却因心中那点可怜的自尊而难以启口。一天下来,家人也很少愿意和他说上几句话。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只要妻子站在身边,崔春生就会沉默下来,低头不语。生活的艰难,使他越来越不愿在妻子面前多提“藏书”二字。在村子里,崔春生的“藏书”是不务正业,是“买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