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收藏悄然走红
如今唐卡收藏正在悄然走红。正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的《和光祥蕴——唐卡艺术展》,为深圳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一收藏新门类的机会。
据悉,由西藏文化保护协会推介的这批唐卡作品,其作者有的是着名画派的传承人,更多是新秀的佳作。通过这次展览,人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千余年来唐卡艺术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也能通过对作品的深入解读,了解藏族人民的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
近年来,唐卡收藏市场不断升温,尤其从2006年开始唐卡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明清唐卡在拍卖市场屡创天价。而赴深为观众讲解唐卡艺术的唐卡艺人普布次仁更是把唐卡的价值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宗教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文物价值。
藏族特有的绘画艺术
唐卡,藏语意为可卷之物,指在纺织品上彩绘的卷轴画,可以悬在庙堂或家庭佛坛上,也可以用作讲经的图解。唐卡的主题非常丰富,除描述佛教教义、本生故事、神话传说以及高僧大德外,也有表现历史传说、藏医藏药天文历算等题材,是了解藏族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唐卡最早出现于10世纪,其形式源于印度布帛画及民间说唱者用的挂画,藏传佛教的图像源自印度教和佛教密宗的“曼荼罗”。画法传承了中亚、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画派的风格,有些画风则吸收了中原艺术的影响。早期唐卡的画幅近正方形,现在一般为长方形。作画先用细棉布或亚麻布绷在框架上,表面涂掺有骨胶的石灰液,晾干后用贝壳将涂厚的布面磨成平滑光洁,再用炭墨勾出轮廓,并用矿物颜料混和石灰、面筋上色。主色有石灰白、红、浅黄、矾绿、绛红、天蓝、靛青,并以金色作背景装饰。一幅作品往往经年累月才能完成,可谓精工细作、色泽艳丽、金碧辉煌、且经久不衰,所以,收藏者都将唐卡视为珍贵收藏。唐卡一般裱在绸面上,以锦缎镶边,上端有平木条,下端垂以圆轴,有时另加一片薄绸遮尘。唐卡画师在画上不署名,根据西藏的宗教习俗,唐卡须经喇嘛开光后才具有宗教意义。
由于宗教在藏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卡也就成了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载体。因此,唐卡的绘制有非常严格的规制,图形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都有约定俗成的图像学含义。尽管如此,根据教义及流布区域的不同,唐卡还是产生了很多有明显风格差异的流派。比较重要的有:“勉塘画派”,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勉萨画派”,产生于公元17世纪中叶,在“勉塘画派”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西藏本土的优秀绘画技法,盛行于西藏昌都地区;“嘎玛嘎赤画派”,约生成于16世纪,流行于藏区东部,受汉族工笔重彩画法的影响较深,简称“嘎赤画派”。其他还有“钦泽画派”、“齐岗画派”等等,都是有重要影响的流派。虽然各派的技艺通过画师世代相传、严守法度,但从新旧画作的比较中还是可以领略西藏民族绘画发展的历史印迹。
传统画派更受藏家青睐
此次来深展出的唐卡作品大多是西藏“勉塘画派”的作品,普布次仁也是勉唐画派的传人。据说这个画派是西藏最古老、最正宗的画派,一直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绘制唐卡。普布次仁从11岁开始学习绘制唐卡,如今已经有20多年历史。他说,由于唐卡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其学习过程也极其漫长,只有非常耐心的人才能成为唐卡画师。一件唐卡的完成,需要完成12个工序,一般画师从11岁开始学习,学比例需要用三四年,勾线、过渡要用两年左右,佛像的脸部绘制则需要一两年时间,因此,一个画师从开始学画到能够独立作画要经过八九年的学习,再经过十几年的磨练才能成长为一位娴熟的画师。而一个画师一年只能完成两到三幅作品。这也是唐卡在收藏市场上价格昂贵的原因。
北京通行时代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华接触唐卡多年,曾几次深入藏区的唐卡工作室了解唐卡的创作,在她看来,那些古老的画派,比如“勉塘画派”在传承绘画的时候,非常严格,近乎刻板,在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上不允许任何改变。所以这些画派现在创作的唐卡仍然保留了古老的风格,而这些传统唐卡也是国内藏家最喜欢的。
这次展览中,还有一部分比较现代的作品,非常容易辨认,几乎一色是黑色为底,和色彩艳丽的传统唐卡,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内容上来看,这类唐卡中不仅有藏民,也有汉人出现,体现出解放后民族融合的景象。这种唐卡可以说是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创作新作,江华把他们称为新派唐卡。据介绍,这种唐卡受到了欧美国家买家的喜爱,但在国内收藏市场,大部分藏家还是更加认同传统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