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收藏热中的冷思考
最近一个时期,高端白酒频繁涨价,并且每次涨幅之大,无不引起众说纷纭和多方猜测。主导高端白酒涨价的企业给出的涨价理由,是因为原材料如酿酒高粱等的价格普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直接导致酿酒成本增加,致使酒类价格普遍提高。同时,去年西南地区大旱导致部分地区粮食减产或绝收,也是推动酒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对于高端酒品来说,这种涨价理由似乎不太能站得住脚。因为从收藏的角度说,哪类藏品最具收藏价值,最受藏家追捧,似乎与该藏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因素关联不大。而最被藏家看重的,永远是该藏品的保值增值能力有多强,以及在预期内的升值潜力有多大。因为除了个人的兴趣和喜好之外,恐怕没有哪一个藏家进行收藏的目的是为了赔钱,大家都是奔着该藏品的保值增值功能和日益明显的增值潜力,以及从藏品身上所能够获得的高额预期收益而去收藏的。
酒类产品与古玩、书画等常规藏品有着本质不同。酒类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日用消费类饮品,其饮用价值永远大于其商业价值,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酒类产品的消耗速度远高于古玩字画,这就导致其存量更易走向稀缺。当前,在酒界,通过品牌营销策略为酒附加更加复杂、门类繁多的商业意义,并且为其贴上不同的概念和文化标签,由此进行产品等级分层的做法十分普遍。但在这种人为制造的商业化收藏氛围中,消费者应该明白的是,因为酒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所决定,长久存放之下,挥发和内容物变异在所难免,因此哪怕是高档酒品,其保藏期限亦不过十几数十年,如果不在这种保藏期内被饮用,那它所剩余的便只有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了——这种价值的形成,都需要长达成百上千年时间的积淀。从这一角度说,名酒在拍卖场上的疯狂飙涨,本身体现的是一种不理性,更是一种畸形消费现象。
无论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推动了高端名酒价格上涨,还是因为劳动力等生产经营成本拔高了名酒价格上涨空间,尽管高端名酒因为产量有限而存在着“喝一瓶少一瓶”的市场特征,但在不理性的市场环境中,其中所存在的风险已经开始向人们慢慢逼近,所谓暴涨之后必有暴跌,应该是给参与炒作者提的醒。最近上海某拍卖会上一瓶生产于1955年、起拍价120万元的茅台酒意外流拍,不能不说是对名酒拍卖市场的一种预警。
擦亮双眼,避免跌入误导陷阱
商家囤货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最见怪不怪的现象,这也可以称之为“短期收藏”。商家囤货的目的,或是在商品价格走高时有意惜售,或是接着产品淡旺季打时间差以实现淡储旺销,种种行为所追求的,无不是为了囤积居奇,获取暴利。
比如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近两年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辣椒疯”等现象层出不穷,无不是因为商家囤货所造成的。囤积农产品的行为之所以遭到社会的广泛诟病,是因为农产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每种产品都有无可替代性,囤积的结果会导致民生不保,民怨沸腾,从而增添社会不稳定因素。酒类产品虽然是日用消费类饮品,但其不是生活必需品,也没有无可替代性,因此,囤积酒类产品往往表现的是一种待价而沽行为。并且在存放上,与农产品哪怕是耐存耐放的农产品相比,酒类产品的优势也更加明显。
在高端酒类产品中,商家错季囤货本无可厚非,你钱多就多囤点,钱少就少囤点,完全看商家的个人意愿和需求。在市场上,因为企业人为控货和人为制造市场供小于求的“热销现象”,导致市场出现“断货”,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这种营销手段被称之为“饥饿营销”。这种情况发生在整个流通环节,也就成了酒价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然而,酒类产品自身的理化特性,决定了其根本无法成为长效投资品,因此跃然纸上的“炒房子不如炒茅台”、“炒绿豆不如炒白酒”的说法,多少有市场误导之嫌,这其中的陷阱,需要投资者擦亮双眼,以智慧的眼光去分辨。
“轿夫”抬出的泡沫能坚持多久?
游资涌入参与高端名酒炒作,在拍卖市场推波助澜,这对于酒界中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有媒体报道说,在茅台领涨的这段时间里,有几十亿资金进入了酒类产品的炒作之中,尤其以温州游资参与高端名酒的炒作为甚。
导致大量游资进入名酒炒作领域的大背景是,自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而同期的股市也处于萎靡、疲软市道之中。在股市疲软、楼市不振的局势下,大量抽身而出的闲散游资必然会选择新的目标,很不幸,高端名酒很快成为游资狂卷的下一个目标。而一波又一波的高端酒涨价和各种拍卖会上扎堆推出的“酒类拍卖专场”,加上接下来拍出的一次高过一次的“惊天酒价”,亦成为帮助炒酒的游资抬轿的轿夫——更多按奈不住的小股资本,包括手上存有闲散资金的商家都开始介入炒酒行列,成为大大小小“炒酒客”中的一员。
收藏,本是以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行为。但在游资推动下,收藏和投资便与暴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天价藏品的不断拍出,缔造着一个又一个暴富神话:从当代艺术到普洱茶,从邮票到白酒,参与缔造价格神话的既有新贵私人收藏家,也有不少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更有一些随波逐流、炒一把就走的游资。而事实上,在各路资本的炒作中,某些藏品的价格早已背离了其真实价值,沦为一种资本借助其赚“快钱”的工具。
目前国内的拍卖市场与股市、楼市相比,其承载力非常有限,一旦资金大量涌入,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整个市场出现泡沫。事实上,这种泡沫已经在四处浮现。
很难估计,有多少进入收藏市场的人不是以投资逐利为目的。但可以预见,在非理性的暴涨背后,已经隐约闪现出了暴跌的身影。面对热得烫手的收藏市场,基于理性和冷静的劝说并不能安抚一颗颗躁动的心,只是希望,更多还没想清楚就出手的人,不用成为无辜的“最后一棒”。因为,“轿夫们”抬轿制造而来的泡沫究竟能坚持多久,谁也说不清楚。
藏界缺乏标准,藏品变现难
应该说,国内的白酒收藏热是从洋酒拍卖热延伸而来的,目前已有不少敏锐的投资商将目光转向国内名优白酒。但酒类作为收藏品,和陶瓷、玉器、钱币等收藏品有着本质不同。陶瓷玉器钱币等有仪器能鉴定哪个朝代、哪个年份,而酒类却不行,一没有检测单位,二没有检测标准,可以说是真假难辨。
比如,50年前出产的酒,口感应该什么样?质感和颜色如何?国家都没有一个判定标准。没有标准,就无从鉴定真假。拿茅台酒来说,现在拍卖场上无论拍到多高价格的酒,都不是从茅台酒厂拿出的酒,而是民间人士拿出来的,因此也便很难判定其真假。
现在拍卖公司大多采用的鉴定方法,主要是看外在的包装。从它的包装、印刷、排字、图案、用纸、封口工艺等方面来鉴定。至于瓶里酒品的真伪、生产年份等,因为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因此很难判断其真伪。毕竟,现有的检测手段,只能检测出里面是不是酒,根本检测不出里面的酒到底是哪个年份的产品。并且只要进行检测就必须开瓶,而一开瓶,这瓶酒的收藏价值就一点也没有了。
拍场上的投资者在竞拍到“升值无限”的酒品后,总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伺机出手。但目前的市场现状是,在拍卖中经过几轮狂涨之后,过高的价格已经很难再找到买家。即使最后赔钱处理给烟酒回收机构,也因为高档酒在购买时几乎都是用于礼品市场,收藏者个人很难拿出一个完整的购买凭证。而不能提供详细的购买凭证,烟酒回收机构也就无法议价——变现难,在名酒拍卖泡沫破裂之时,将会很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