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拍卖呼吁尽早营建“陆费山庄”
陆俨少百年诞辰之际,为实现陆、费二老遗愿纸上还原《上柏山居图》与陆俨少的家园情结
退守上柏——
1934年,25岁的画家陆俨少被上海滩复杂多元的人情世故所击退。这个出生于嘉定的上海本土青年,从自己的家乡撤退,在浙江北部的德清武康上柏,找到了一块适合自己生活下去的土壤。
陆俨少天性里只是一介书生,不善言辞,尤其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早已浸淫于浓重的商业气氛里,这个言行不够活络的上海青年画家,深感自己靠卖画为生,是一件吃不消的行径。
陆俨少和夫人在武康上柏置地几十亩,自家办起农场,借此养活一家九口。陆俨少患有哮喘,正好在这林野田间呼吸新鲜空气,也趁机改变靠卖画为生的局面。上柏山居从此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沿长江而行——
仅仅数年之后,抗战爆发。而安居乐业的陆俨少一家,正被屋子后面的一片梨树所簇拥包围。据说陆家当时整整种下了1000株梨树,在陆俨少《上柏山居图》上,也能看见一些写意笔墨,点点滴滴,仿佛层林浸染,顽固地扎根于画面一隅。而当时画家费新我也恰好紧挨着陆家的房子,正夯实地基,准备着“万丈高楼平地起”。
抗战爆发,陆、费两家来不及共谋家园,只能放弃眼前的山水与安逸。在即将被拍出的《上柏山居图》上,那一千株雪白梨树,被画笔点缀成黄色,或许是表达主人公无奈弃之离去时的灰黄心情吧。
据说陆俨少离开上柏后举家去了重庆。在雾都山城,画家一边画画,一边卖画,间或办些个人的画展。就在那个时期,陆俨少作为画家的生存能力也并不是很强的。
抗战胜利后,由于坐不起飞机,搭不起大船,资费拮据的陆俨少全家冒着生死之虞,搭乘木筏从重庆沿江而下,回到上海老家嘉定。沿长江东流,是陆俨少一生最富含养分的时候。谁也无从知晓,这个性格木讷的画家,在沿江而行的时候思索了怎样的人生命题。但这一趟旅程肯定改变了陆俨少作为画家的基本面貌,长江之上,水天共一色,这样的气势也奠定了陆俨少日后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