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收藏常识
“碑帖”常放在一起合称,其实“碑”主要指汉、魏、唐碑,按照类型来分,则有墓碑、庙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则是指书人的书札或诗稿等。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能依靠拓本流传,随着印刷术的提高,碑帖拓本专属收藏,流通渐少,因而所谓的碑帖收藏,实际上是指拓本(或拓片)收藏。作为一个古老的收藏品种,在目前火爆的艺术品市场中并不起眼,现今在很多人的收藏意识中,皆是“收藏=市场=增值”这样的公式。鲁迅生前便广泛收集碑帖,好像从来未变成商品销售,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珍贵拓本已难得一见。目前市场中流通的大多数拓本一般都是通过翻刻、填蜡、填墨等办法制成的,上手须慎重。近几年来,在嘉德、翰海公司的拍卖中,《李思训碑》拍得拓片4400元,《争座位帖》拓片6600元,《朝侯小子残碑》7700元,《乙瑛碑》拓片13200元,《爨宝子碑》拓片16500元,目前单件成交较高的是《龙门二十品》,拍得11万元。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收购宋拓《淳化阁帖》价格不菲,只是个案存在,却引发相当大的争议。最近一二年,碑拓拍卖出现“黑马”,翰海拍卖三国《王基残碑》拓本以34.1万元成交,上海嘉泰《戏鱼堂法帖》得82.5万元。相对于油画和书画来说,介入碑帖收藏的投资方太少,投资活力不明显,主要以研究者和书画家等为主。也许碑拓真的只是一种收藏,一种带有深重文化情结的收藏,而不是最佳投资市场。
决定碑拓价值首先是书家创作水平高低,即便是无名书家,如果属于某一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书作,往往也颇有价值。北魏时期书家大都不留姓名,但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其次是刻工手段,最具代表性的如唐代褚遂良《大雁塔圣教序》,便是由名震一时的刻工万文韶来完成,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运笔神韵。再次是拓工手艺,包括所用纸张好坏、锤拓优劣以及用墨考究程度,如果任何一方面处理不当,则影响拓本神韵。根据前人经验,碑帖拓本鉴别首先从纸墨来衡量。古拓有南北之别,北纸厚,纸纹横向,质地松,不易受墨,因而北墨色青而淡,不和油蜡,总体上色淡而纹皱;南纸细密,墨用油烟和蜡,色泽纯黑,且面有浮光。如果是伪品,以手指揩抹,必然皆黑。因为古纸存有特殊性能,表里不一,虽面黄而里白常新,不易变色,造假者常里外一致,看起来较好,其实必伪无疑。一般说来,经过千百次的锤炼,不断损坏刀口,走样变形,所以拓本是愈早愈好,未经刷裱的比已装裱的要好,整幅的毫无疑问要比割裱成册的要好。
决定拓本价值的还有年代长短因素,可以通过校勘拓本着录查核。碑帖年代通常有三个,即书写年代、刻碑年代、拓本年代,前二者基本上时间相隔不是太长,通常所指称的碑帖年代指拓本年代,可以根据碑帖本身的题记和收藏印章来判定,如果经名家收藏且有切实可信的印鉴则价值更高。在这之前必须弄清摹本、重刻本、翻刻本、伪刻本、补刻本、祖本等概念。重刻本是相对原刻本而言的,凡确知一书重刻于某本,方可称为重刻本,然而情况复杂,与初刻本相关,没有确切的把握,不能随便判定重刻本,因为重刻与翻刻意义相近,容易混淆。重刻本就是将经过校勘的底本重新雕刻,其行款版式可与原底本相同,也可以不同。翻刻虽也是重刻,但翻刻则是依底本原式照翻,非但行款字数一仍其旧,甚至讳字、刻工姓氏也照样翻雕。所以在运用重刻本称谓时,一方面要注意是重刻某本,一方面还要注意是否为翻刻。造假者根据书本上的资料杜撰成文,进而书写镌刻乃伪刻,毫无价值可言。书籍或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为以后各本所从出者即为祖本。如果属于祖本、孤本、珍本、善本,一旦流传有序,自然价格不菲。从一般意义上讲,物以稀为贵,其中孤本、珍本价值最高。就目前而言,汉魏碑刻之类,明拓、清初拓本为善本,唐碑宋拓、明拓为善本,不论何碑,只要清代出土的初拓皆为善本,有题签、题跋、收藏印记的亦为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