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张国田:旧影——谨此献给六一儿童节

2015年06月01日 14:36:5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周日,  收拾旧照,翻捡出好多以前的习作,一张张看过来,就如同翻看多年前的日记,熟悉又陌生。其中,两张一群孩子的合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从前。

1986年,我与摄影结缘。 第一次走黄河,第一次到碛口。

碛口,位于山西省临县黄河边上,是一个寂寂无声的小村镇,而旧时,黄河水运发达,它可是北方的商贸重镇。我踌躇满志前往那里,面对黄河,无尽感慨。这两张照片,正是在碛口黄河岸边拍摄的。

多年后的今天,细细品味,心中浪潮起伏。画面一静一动,已流年似水。

——黄河滩上的一艘旧船,四个孩子坐在船帮上,坐姿各异。最小的那个吹着口琴。另一个孩子稍大些,小心翼翼地在窄窄的船帮上行走。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看镜头的,双手插兜。

——一群孩子雀跃着面对镜头。有人在张望以便模仿别人的动作,有人心有旁骛,自得其乐,不为镜头所动。有人争先恐后,有人怯怯退缩。

细节,在岁月沉淀之后,呈现在眼前的会更为清晰,且愈加生动。正是这些细节,给我还原出一个逝去的时代记忆。翘着二郎腿的少年与口琴,洗的发白的军服,有着红五星帽徽的军帽,对岸山峦的沉寂,黄河中流动的浮冰……

今天看来,这摄影的魅力正在于此。

这些孩子,现在都应该过了而立之年。他们是否还记得,多年前的某一天,一起在河边拍照的情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么多年来,我再也没去过碛口。

其实,自己有很多机会 ,却一再错过。思来想去,应该是因为自己某种纠结的心理,有意回避所致。

所有的回忆都是昏黄色的,带着融融暖意。一切清晰美好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碛口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叫凌明,可我不能确定他名字究竟是哪两个字。我发表的第一张作品,就是这次去碛口拍摄的,拍的正是凌明在黄河边汲水。我去碛口,是单位一位家住吕梁的同事推荐的。他告诉我,那里是拍照的好地方,有一部电影《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就是在那里取景拍摄的,同名小说的作者田东照是他的朋友。

去时,为了联系方便,我在单位还开了一张介绍信。在吕梁,我不仅见到了田东照老师,因有了他的介绍,到了碛口镇里还安排了一个通信员陪我,也就是我说的凌明,小孩很机灵,陪我东奔西走,几天下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一天,我拍片回到住地,发现屋里的小桌上多了一个菜,原来,他知道我明天就要离开这里继续沿黄河北上,他了解到我爱吃豆腐,便特意让妈妈做好从家里带来给我。那份情义,至今难忘。

那天晚上,他将一幅手绘线路图掏出来给了我。一页薄薄的粉红纸上,稚嫩的笔触将路线交代的清清楚楚。当时条件艰苦,我住的地方又暗,他顺便还带来好几根蜡烛。点燃的两只蜡烛,令屋里光亮了很多。就着烛光,他给我介绍在哪里能看到什么标志物,走多远可以看到村庄,在哪里应该转弯……第二天一早出发,他又来送我,俩人握手道别。路上,我从相机包里取镜头,发现包里塞着一盒烟,大前门,我想,一定是凌明偷偷放进去的,至今想起还感动着!

回到太原,我发现在碛口还落下一本书,最后又是托他寄还给我的。

几次说过去看他,自己竟再没有去碛口。有凌明的一幅照片,后来发表在报纸上,想着寄张照片给他,却一直没有行动。那天他送我到黄河边出发的场景,已如一幅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岁月一晃,多年过去,我竟越来越不知该如何还了这份友情。每每想起这件事,内心便觉得愧疚。

也许,这就是我避免旧地重游的一个主要原因!  实际上,自己潜意识还一直害怕进入同一场景。西哲说,“人类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常常有朋友谈起碛口说旅游做的如何好。而我很难想象,自已面对不同的碛口,如果发现它已然不是我的醉心记忆与感受,那个时候,我会有多失落,多怅然。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旧景重游,不仅需要些勇气,也需要更为平常的心态。况且,对我来说,年轻时对摄影的理解与追求,与今日之我亦有很大的不同。

于是,这些心理纠结,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积累、放大,并常常在心头盘桓。

今天,静静的翻看完手中的旧影,想对自己说,或许,应该再去碛口看看。。。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