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为新:光影新峰——浙江摄影这几年
临近周末,收到一份包裹,是省摄协毛小芳老师寄来的四本新书,其中《光影新峰》《2014浙江当代摄影新锐作品集》和《浙江省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览作品集》是省摄影家协会今年以来做的三个重要活动项目的成果集,《当代文艺评论-信息时代的艺术》则收录了去年“TOP20.201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两组摄影作品。个人以为,这不单单是几本书和这些作品被展览、发表的意义,更关键的是让我们窥到了浙江摄影这几年来呈现出的勃发气象。
回溯历史,如果郎静山、徐肖冰、高帆等前人的成就因其籍贯为浙江而算作浙江摄影的书写,浙江摄影真正的集体发声应该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丽水摄影群体首先发力,在国内形成广为关注的丽水现象,进而催发了1999年中国第一个摄影之乡的诞生。80-90年代,在徐邦、吴品禾等人的领衔下,浙江在全国以沙龙摄影为主导的各项权威评选中屡收捷报,由此获得摄影大省的名实。90年代末至新世纪开启,互联网终端与大众的接驳和出版业全面转型使各类文化艺术形态开始自由流淌,在艺术家、研究者、文化学者的传播推动下,风云际会,以协会为主体的传统摄影群体亦受启智,一部分人感觉到了情况的滞后性。但在这个背景形成之时,浙江已经在第一波发轫的沙龙群体的影响下滋生出丰厚的土壤和庞大的枝蔓,新形态的传播并没有给稳固的格局带来很大的改观迹象。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尽管浙江在中摄协体系内的各项评选中继续领跑全国,但游走于摄协体系外的个体的声音却逐渐盖过了群体。单兵作战的卢广成为外界赋予浙江的新标签,卢广用脚印丈量了中国的良心,也给中国的报道摄影立起一座里程碑。2002年,中国美院成立摄影系,但师生们的潜心修研似乎与外围的摄影圈并没有太大关系。之后,陈庆港、傅拥军等报业领域的领衔者开始唱响新闻摄影。进入第二个十年开始,着力于群体工作的各级摄影家协会慢慢被学术界推到了边缘,在学术圈,协会会员成了发烧友的代名词,十年有如云泥。
2010年,桐乡市政府敏锐地抓住了徐肖冰的影响力,中摄协顺势联袂,双方共同推出了徐肖冰杯纪实摄影大展,高额的奖金、纪实的定位和中摄协挂名使大展甫一推出便引来各方关注。另一边,丽水作为浙江摄影的“特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步伐早已走在前面,经历了三届摄影节后,2009年的丽水摄影节成功转型,大幅度引进了策展人的学术展览,随后又开出了导师阵容强大的摄影研修班和名家汇集的高端论坛,一系列举措使业界纷纷点赞。2010年末,浙江省摄协新一届领导班子组阁履新。客观的说,外围环境的风云幻变并没有戳到各级协会组织的神经,江山还是他们的,占据数量绝对比例的群众摄影永远是协会的金汤城池。每年一长串的国展、国际影展获奖名单足够可以让浙江省摄协比其它省份睡得更加香甜,然而新一任领导班子可能集体属于处女座,追求全面和完美。他们开始了新的层面设计和构想。
2011年,“新锐”就这么铺开了。要追溯这个词汇,可以联系到1990年阮义忠出版的图书《当代摄影新锐》,该书参阅了诸多西方文著,对一批在理念与风格上不断探索并业已成名的国外大师作了较详细介绍。1999年,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新锐目光”的艺术展,参展艺术家多为7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同年一本名为《中国新锐艺术》的图书出版,介绍了一批带有当代艺术特征的艺术家作品。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新锐一词,作为对“勇敢提出新看法,敢于挑战学术权威”的总结。由此看来,“新锐”这一词汇其实并不新,但从2011年开始它被摄影界充分利用并很快烧红。
2011年,色影无忌首先发起了“影像发现之旅——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活动,这应该是国内摄影圈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把“新锐”作为一个概念和评价标准展开。这边厢,蓄意突破提升的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时逢良机:中央对浙江提出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这一战略使浙江的文化事业发展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怀揣着经费和要做强的理想,浙江省摄协开始付诸行动,通过多方调研考察,首先明确了“新锐”计划。个人以为,“新锐”可以如上所引地概括为“在理念与风格上不断探索”、“勇敢提出新看法,敢于挑战权威”的态度,以及“年轻”和“具有当代艺术特征”,这些要素十分符合浙江摄影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寻找突破、发掘再生力量的设计思路。2011年6月,“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正式发布,并确定每两年举办一届。如各方所愿,项目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这是中摄协继丽水国际影展、桐乡徐肖冰杯后和浙江合作的第三个重要的持续性项目,也是中摄协在统盘布局中三颗非常重要的棋子。色影无忌率先扬起的“新锐”的旗子,风头很快被浙江的TOP20抢走,原因也许有几方面,一是色影无忌的活动是企业行为,在执行上受人事变动和资金投入的影响较大,理念上无法保持延续性和统一性,即便活干得很纯粹,无形中也被赋予了商业色彩,而TOP20带有较明显的官方特征,活动有政府机构支持,有固定稳妥的资金保障,评选上扬弃了传统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学术,充分保障评选、展览、评论、出版的一体化,这也是TOP20项目很快受到追崇和更具影响力的原因。
不出所料,接下去,“新锐”和传统的碰撞便星火燎原地展开了。冷暖锋的交替必然要带来风雨雷电,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为“传统”和“当代”两种形态判个输赢对错,但只有一种季节存在的气候肯定是不科学的。色影无忌领衔的网媒代表着民间力量、TOP20代表着官方态度,他们共同推动了北方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作为两股气流的交汇地,浙江最先迎来变季,经过多回合的摩擦也最快趋于平稳。如今,面向全国范围进行评选的TOP20和面向全省评选的“浙江新锐”均已收割两茬,尽管最终的成色不够均衡,饱满程度不一,同时还存在着未来几届青黄不接的忧患,但总体来看新的气候已在逐渐形成。
天上刮风,地下播种,这是要两头顾的事。吸收了丽水的一些经验,省里开始推出人才培养计划,把顶尖的专家请到浙江来。浙江摄影大讲堂、浙江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视觉艺术新锋计划、锐意先锋工作坊、游本宽美术摄影工作坊、编辑工作坊、任悦新峰计划工作坊,三四年间,一波接一波的长短拳组合让浙江的摄影师一顿饱受,他们中有来自基层协会多年的老骨,也有初涉贵地的新枝。到最后有鼻青脸肿回家的,也有被抽筋换血发誓重新做人的,很多人从这里面成长起来。与此同时,院校和报业集团两条重要的经脉被打通,协会、院校、报媒各路领衔人开始频频出没于相互间的场子,包括虚拟空间。各群体间的界别属性在这里被混淆溶解,又是一阵杯剑相交,火花碰撞。在这样的环境创造和交流融合下,年轻一批摄影师慢慢释放出能量和光芒。美院背景的储楚和邵文欢凭借多年积淀正是岁稔挂枝的时候;新闻序列的朱丹阳、李震宇等人在黄金岁月适时绽放;从工作坊走出来的郑川、范顺赞迅速进入了学术的视野;而欧阳世忠和叶文龙则成功地成为沙龙的变节者;当然,以丽水摄影研修班为主要班底的丽水群体也继续活跃着,永康、温州的年轻群体则悄然地为后浪蓄势。此外,一批有专业背景或文字基础的人开始借助各类平台在理论研究及批评方面锻炼成长起来。从省内各地组建的QQ群里就不难看出,近三五年来浙江摄影的新细胞正在不断地分裂扩散,释放着突破求变的愿望和气息,由于个人眼界之囿,无法尽言。
临末,翻开今年的十五届省影展作品集,忽的让我想起了春晚。我们的国展和省展是否相当于摄影的春晚?在电视娱乐节目逐步走向分类化开发的时下,有了《中国好声音》、《舞林大会》和《电视小品大赛》,大拼盘式的春晚已沦为鸡肋,我们是否还需要春晚?这似乎是一个话题,但结合实际来看,个人以为我们的摄影还是离不开这台“春晚”。我们需要有一桌年夜饭来作为庆祝和总结,它是一个阶段以来本帮会对各路人马的综合检阅,承担起向本帮成员和上级汇报的政治任务,所以需要一场顾及各面、雅俗共赏的盘点,这场汇报能为上面和下面共同接受,因此必须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认同基础,也因此,春晚继续合理地存在着。如果你是新人,首先要做的是“我要上春晚”,才有可能成为刘谦和赵本山,这也是一个少不了的舞台。15届省展继承了国展的传统路数,有规有矩地围绕着摄影本体的意义展开,以纪录、艺术、商业几个组别来挖掘摄影的叙事、审美和转化应用功能,以青年组来发现和鼓励新人。在热热闹闹的呈现中我们看到了节目的新变化,比如组照系列增多,纪实、创意和观念类型增多,这无疑也是大气候下的新气象。
零零总总,有感于浙江摄影近年来的变化,凭一己之见作了些肤浅的梳理盘点,必有疏虞不周之处,拟此仅作为个人感受供业内友人闲暇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