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行业尖峰论坛举行
2014年10月14日上午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新华社图片中心主办、中国影像门户承办的“中国影像行业尖峰论坛”首场论坛《直面中国摄影现状》在中华世纪坛圆满结束。论坛由中国影像门户总编辑郭兴欣主持,贺延光、鲍昆、那日松、赵刚、吴晓凌、宋聚强六位嘉宾各抒己见,为中国摄影现状望闻问切,直面中国摄影体量繁荣表面之下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目前中国摄影蓬勃发展,众多的重要赛事及国内各种摄影节,为中国专业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带来了丰厚的大餐,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人在国际影赛上拿大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问题同时产生,大家对中国摄影行业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怎样将这些问题理清楚,并且有更好的方法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次论坛讨论的核心所在。
青年摄影师宋聚强认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摄影表达上的不同,例如风光类摄影,东方摄影师喜欢用写意的方式表达,西方更注重作品的写实,通过线条、色彩等表现冲击力;纪实摄影中,西方摄影师喜欢通过照片内容来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精神,而中国摄影师则更注重光影、色彩的把控,其他镜头语言略显不足。中国在对大众艺术素养的培育上略显不足,这导致了摄影创作上容易形成跟风、形式主义等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看到,中国摄影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摄影人群结构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发生了大的变化,中国摄影的前景还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室副主任吴晓凌认为,现代摄影术在中国是舶来品,中国摄影史的梳理是跃进式,有明显的断层。这反映到实际拍摄中就是很多摄影人拿起相机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因为大家不清楚前人已经拍过哪些领域和题材。他提出了中国摄影“补课后”时代这个概念。之所以叫“补课后”时代而不是“补课”时代,是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割裂了中国影像发展的脉络,但我们也要看到“后发优势”,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边学习边摸索,寻找更好的创作方式。吴晓凌强调,补课是好的,但抄作业是不对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大量碎片化的知识涌入,会让大家将很多错误信息拼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