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中国影像行业尖峰论坛举行

2014年10月15日 11:13:0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4年10月14日上午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新华社图片中心主办、中国影像门户承办的“中国影像行业尖峰论坛”首场论坛《直面中国摄影现状》在中华世纪坛圆满结束。论坛由中国影像门户总编辑郭兴欣主持,贺延光、鲍昆、那日松、赵刚、吴晓凌、宋聚强六位嘉宾各抒己见,为中国摄影现状望闻问切,直面中国摄影体量繁荣表面之下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目前中国摄影蓬勃发展,众多的重要赛事及国内各种摄影节,为中国专业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带来了丰厚的大餐,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人在国际影赛上拿大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问题同时产生,大家对中国摄影行业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怎样将这些问题理清楚,并且有更好的方法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次论坛讨论的核心所在。

青年摄影师宋聚强认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摄影表达上的不同,例如风光类摄影,东方摄影师喜欢用写意的方式表达,西方更注重作品的写实,通过线条、色彩等表现冲击力;纪实摄影中,西方摄影师喜欢通过照片内容来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精神,而中国摄影师则更注重光影、色彩的把控,其他镜头语言略显不足。中国在对大众艺术素养的培育上略显不足,这导致了摄影创作上容易形成跟风、形式主义等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看到,中国摄影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摄影人群结构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发生了大的变化,中国摄影的前景还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室副主任吴晓凌认为,现代摄影术在中国是舶来品,中国摄影史的梳理是跃进式,有明显的断层。这反映到实际拍摄中就是很多摄影人拿起相机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因为大家不清楚前人已经拍过哪些领域和题材。他提出了中国摄影“补课后”时代这个概念。之所以叫“补课后”时代而不是“补课”时代,是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割裂了中国影像发展的脉络,但我们也要看到“后发优势”,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边学习边摸索,寻找更好的创作方式。吴晓凌强调,补课是好的,但抄作业是不对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大量碎片化的知识涌入,会让大家将很多错误信息拼凑。

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赵刚也谈到了摄影理论和摄影史的积累、学习问题。他认为,目前大家对摄影史的重视程度不够。摄影史可以帮助摄影爱好者、职业摄影师建立一个参照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实践探索。

作为国内画廊和影像机构运营的资深人士,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的观点直指当下中国摄影界的一些弊端:今天的题目带有反思和批判的性质,中国摄影差距很大,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了。我们的摄影节、摄影展览做的很热闹,但更应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在缺乏完整的摄影体系,没有专业摄影博物馆和专门的摄影基金会。

著名摄影师贺延光直言“中国摄影过于热闹了”。他认为,对于专业的摄影师团队来说,应该是个很孤独寂寞的事情。中国社会经历着变革、变化,摄影人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变化,记录社会现实,而不要过多地被“表面热闹的东西”蒙住了双眼。职业摄影师应该带个好头,不要在视觉多元化的今天将摄影搞得“轻薄”了。他还谈到了国内存在的一些“表演照片”等现象,为了片面追求拍摄效果特意组织一些场景供摄影师拍摄,导致拍的不是“事实”而是一场“演出”。他强调,摄影的核心作用是记录社会。

当代影像批评家鲍昆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的摄影比较落后,公众的视觉素养应该提高,公众应该加强对中国摄影的辨识度。例如,我们许多人分不清“艺术展”与“博览会”,分不清“艺术”与“商业”,这些都需要学者、职业摄影人、媒体做好公众的视觉素养培育工作。在这个阶段,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重要的摄影著作已经引入中国,系统地了解这些历史,有助于建构自己的摄影评判标准和系统,有助于对众多现象的解构,也有利于拍摄更好的摄影作品。

与会嘉宾还谈到了眼下最热门的话题——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对摄影的影响。吴晓凌和贺延光的观点出现交锋。

吴晓凌认为,手机摄影就像一场“白话文运动”,它消解了过去由精英把控的按快门的权利,更多的好照片将涌现出来。而贺延光认为,好的照片其魅力仍然在于能够打动人的内容,而不在于工具;拍照可以人人都拍,但摄影仍然需要独到的思考、大量的精力、不断的实践,仍然是一项专业的技能。

针对这一论题,与会嘉宾一致认同的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世界同步、甚至有所领先的,这一点和现代相机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所以,中国有着良好的手机摄影基础和庞大的人群,手机摄影或许会成为“补课后”的中国摄影“弯道超车”的机会。

最后,嘉宾们分别以一句话进行总结:

宋聚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进也。不日进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希望今后的中国摄影,把以后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吴晓凌说,我们可以常问问自己,摄影补课后时代,我们补好课了吗?

鲍昆向大家推荐三本书:《世界摄影史》(内奥米•罗森布拉姆 著;包甦,田彩霞,吴晓凌 译)、《摄影圣典》(安娜•H•霍伊 著)、《摄影批判导论》(第四版),希望大家通过更丰富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判断力。

那日松说,技术再怎么发展,都是工具。如何变成最牛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贺延光阐述了摄影的核心,就是记录社会现实。

赵刚希望大家在热爱摄影的同时,要坚持,要思考。

论坛原定时间为两个小时,由于嘉宾的多次交锋以及现场100余位观众的专注互动,论坛延后了半小时。会后,众多业内人士及摄影爱好者对活动给予积极的评价,大家普遍认为收获很大,希望这样的开放、专业的论坛能坚持办下去。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