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摄影发烧友”进几言
“发烧友”这个叫法源自香港,最早是人们“音响器材爱好”的称呼,后来慢慢演变成泛指对某些事物具有特别爱好的人群的统称,如“汽车发烧友”、“微博发烧友”、“电子发烧友”, “摄影发烧友”等等。
最近我在某县参加摄影协会年会,看到60多位会员有一半会员是全画幅相机,不乏有D4、1D等顶级相机。其镜头“金圈头”、“大三元”也不少,主席告诉我:最近有位会员花7万余元买了个尼康600mm超长焦镜头。在作品交流时,我看了这些“佳作”,真是不敢恭维。且不说画面质感,主题表达,单就用光构图等基本技术都未掌握。休息时一位持尼康D610相机的影友问我他去拉萨火车上拍的照片70%都有玻璃反光,我告诉他一是机位角度不对,二可以安偏振镜消除玻璃反光。哪知他居然不知偏振镜为何物,休息时影友们的话题不是探讨摄影技巧,而是相机如何如何,“摄影发烧友”快成了“相机发烧友”。
究其原因一是唯器材论。一些影友认为要拍好片子首先要有好相机好镜头。“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诚然“器”的作用不可低估,可是要知道再好的“器”——高端相机和顶级镜头是靠人去掌握。人们常说拍来容易拍好难,摄影这行“水”很深,如不好好钻研,不花大力气掌握摄影技巧。高级相机拍出的是照片,而成不了作品。2006年我在石家庄参加采风活动,看到著名摄影家袁毅平用的是600万相素的索尼相机。这个相机他用了多年,至今爱不释手。许多大赛用低挡相机获得大奖的大有人在。
二是虚荣心严重。有些影友加入了基层摄影家协会,便真正当起了“摄影家”。出门穿上印有某某摄影家协会背心,挎上相机,一个嫌少,挎两个。唯恐人们“不识卢山真面目”。还要不时检查是否把背带上相机型号露在外面,让人们知道他的器材非一般人所能拥有,是“专业级”的。只要稍加留心,有的影友不管什么场合,大炮不离肩,在风景区,在小镇“招摇过市”。一次在东川红土地,看到一位影友挎了3个佳能相机,两个单反,一个佳能G15,他告诉我摄影包里还有一只12-24mm头和100mm微距头。他看到我用的富士S5相机,不屑一顾,“好言”忠告我:这个机早该淘汰了,且富士“打不起级”,劝我买佳能、尼康等名牌。
三是攀比心作祟。你用尼康D7000,我买D800;你买佳能5D2,我换5D3;你用f4恒定光圈,我用2.8,反正我的器村不比别人差。每次圈内摄影比赛揭晓,不是对获奖作品认真学习揣摩,不是反思为啥一同去采风,在同一地点同一光线下他拍的能获奖,我拍的却名落孙山,而是首先打听人家用的什么相机什么镜头,当得知人家器材比他高档时,他的结论是 “器材不如人家”。前不久报载荷赛各类一等奖都是F2.0、F1.2大口径镜头所拍,我想如果他们看到这则消息恐怕又要淘态手中的F2.8头了。
本来影友买什么器材是他自己的事,笔者无权干预,如今发迹者买飞机已不是新闻了,他们有钱呀。但我了解到有的影友并非“不差钱”,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千方百计“融资”,有的背着妻子用攒积多年的“私房钱”买,当妻子问及哪来的钱时,有的竟哄妻子是获奖得来的,也有的说是单位上的,不量家底为买器材同妻子闹翻而分道扬镳的亦有人在。据我了解,有的影友对手中原有的相机基本功能还未搞懂就又换新机。知道吗?有些厂商今天出一款新机,明天稍加改进,加上“S”便又是一款。试问3600多万像素,每秒10张连拍的相机对一般影友究竟有多大用处?如果精明的厂商再设个“某某相机购机大奖”,规定某年中凡几次购买同牌升级相机者得“金奖”,没准在影赛中榜上无名的却可能会获购机大奖“殊荣”,因为他对厂商的贡献“大大的”。
末了奉劝这些影友多学习摄影技巧,订点摄影报刊买点专业书籍,从中吸取营养,好好充实自己,这点钱于他们是微不足道的。
◎韩以建
编后语:在摄影爱好者中,拼器材的现象确实存在,一些影友或急功近利,拍不好照片怨器材,或因为虚荣心而不断更换器材。如此实不可取。还是那句老话,照片拍得好坏,考验的是相机背后的那个头脑。影友们还是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研习摄影技术,提高摄影修养,利用好手中的器材,拍出有内涵有水平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