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融讲述——“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
“最近几年,大家印象最深的照片是哪一幅?我个人对James Nachtwey 拍摄“9·11”的照片印象很深。背景是一个十字架、世贸中心正好爆炸倒塌。为了拍这幅照片,他差点死掉。我个人感觉,还有一幅照片很经典,美国士兵用手机拍的虐待战俘的照片,那幅照片已经成为伊拉克战争标志性的照片。照片的力量,不见得是专业摄影师产生,个人摄影师也可能做到。”
——江融
2014年4月29日下午,在中国摄影展览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摄影展览馆承办的 “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专题讲座举办。联合国摄影协会副主席江融担任主讲人,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赵迎新主持讲座,着名摄影师卢广、姜健、新华社中国特稿社高级图片编辑曽璜、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唐东平,《中国摄影家》杂志执行主编王保国、《北京日报》摄影部副主任戴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马宏杰等作为嘉宾出席了讲座。
江融先生是着名的摄影评论家、摄影家和独立策展人,现居纽约。1993年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硕士学位,曾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进修。2009年获得 “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和评论类)。现任联合国展览审批委员会委员和联合国工作人员文娱理事会摄影协会副主席。
此次江融先生讲座的主要内容为:照片作为证据;1989年:摄影的分水岭;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关系;电视是对新闻摄影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因特网是对新闻摄影的第二次挑战;数码技术和数码相机与新闻摄影;如何应对新闻报道摄影的危机和挑战?
1989年可以说是摄影的一个分水岭,建立互联网的概念首次被提出。1990年,Adobe Photoshop数码影像后期处理软件问世。1991年柯达公司首先推出专业数码相机。这一切均宣告摄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历史关头,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便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江融先生论述了在摄影媒介与其他媒介结合的“后媒介状况”的时代里,如何能寻找到各种崭新的观念和方法,来重新确定摄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重新界定摄影的含义,是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的关键。
讲座上江融先生通过展示黄功吾(Nick Ut)、艾迪·亚当斯(Eddie Adams)、多萝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等知名摄影师的经典作品,结合自己的观点来阐述此次讲座的主题“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他向大家介绍了《纽约时报》对摄影师的规定《我们操守的准则》,如:不能在一个场景中增加、重新安排、颠倒、歪曲或删除任何人或物;彩色和灰度的调整仅限于准确复制所需的最低程度等。
江融先生也提出了每位摄影师在是否应当修改照片时,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谁能从中获益?是对读者和观众有利?还是对自己、被摄对象或新闻媒体有利?正确的答案是很显然的,如果对读者和观众不利,那就不应当做。第二个问题是,我是否愿意将我对照片所做的事情告诉读者和观众?如果你不愿意告诉他们,那请你不要做。而这两个问题基本上能够作为自律的准绳。
在江融先生与现场观众互动环节中,当一位摄影爱好者问到不用照相机拍摄的作品是否还能称为摄影作品的话题时,此次讲座邀请的嘉宾新华社中国特稿社高级图片编辑曽璜先生与江融先生一起加入到与现场观众的讨论中,曽璜先生认为:艺术上,所有的清规戒律不是用来遵守的,都是用来让年轻人去打破的。
“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专题讲座的更多内容,将在中国摄影出版社官方网站上陆续发布,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