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庙会现象”——首届像语茶话会
乡土,一个河南摄影几乎回避不开的话题。源于这片厚重土地的哺育和文化滋润,长久以来河南摄影师们手中的镜头被乡土题材所占据。
庙会是汉族民间的重要岁时风俗,集祭祀、游乐、经贸于一身,本身即带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与传承,在加上其置于中原乡村的重要社会意义。称之为中原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并不为过。所以,在河南诸多庙会上,那些众多摄影师的身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进入三月的第二个周末。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和《像语》杂志借着刚刚结束正月庙会热,以河南摄影的长久不衰的“庙会现象”为题,由省摄协主席于德水先生、新锐摄影师于建华(慕容拖鞋)、郑州大学摄影教师延婧主持、邀请了来自各个年龄阶层的摄影师们一同参与。一场摄影茶话会,就这样在郑州东区一家咖啡馆展开了。
作为列席中最早拍摄庙会的于德水老师开始就指出了,庙会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题材,但是拍庙会的摄影师大多会陷入“雾区”,何为“雾区”?简而言之就是看不清楚,庙会是一个容易“走进去”,但是很难“走出来”的题材。大多数影友只是流于泛泛、甚至连自己想说什么都搞不清楚,就一顿乱拍。这点可以从各地参与展览和比赛的照片比率来说明,拍的人很多,但是被业界认可的很少。对于这样一个集中化的题材和事件,往往可拍的太多导致无事可拍。所以,如何选择性拍摄,就变成了每个摄影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于建华(慕容拖鞋)认为摄影并非单一、静止的,所以发掘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性至关重要。他在此主要表达了三个观点,第一,对于影像的视觉语言来说,“美”并不是唯一标准。摄影除了用来“美”之外,是不是还能做些别的事情,试图尝试一些不同表达?第二,对于摄影师来说,用什么心态来拍照很重要。只有熟悉一个题材本身,才能用更加自由和自我的方式来表现。所以,请纯粹的用拍摄一张作品的朝圣心情去拍摄,一张真正的作品。第三,对于摄影的认识,需要考虑拍照片之后的图片编辑的问题。拍照片就像是生孩子,生下来之后,该如何培养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延靖作为郑州大学的摄影教师,从庙会的历史发展开始谈起,说到庙会与现代社会的沟通,其实是一个如何映射社会发展变化的问题。不妨从小处入手,例如从一个人物个体,一个事件来反映社会变迁,而大的方面,也可以从直面“变化”这个话题的本身来挖掘,胡力老师《向前向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利用摄影本身的批判性和反击性,有力的讲述每一个故事。
茶话会期间,摄影师胡力、于建华都展示了自己关于庙会的照片,并分享了自己拍摄的心情和感悟。摄影师单军也发表了自己对于“摄影是否真实”问题的思考。茶话会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参加活动的摄影师们纷纷拿出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和思考来进行交流。
于德水在茶话会结束时说“当我们拿着相机在按快门之前,能有一些属于个人化、独立的思考,就一定能走出‘雾区’。”
“庙会摄影”的大量雷同,引起审美疲劳,形式单一、内容杂乱、思想浅薄、风格雷同、编辑意识缺乏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个摄影师在“庙会热”之后,应该冷静下来做的思考。只有这样由表及里、抽丝剥茧的分析和思考,才能让照片做到“俗而不俗”。
注:像语茶话会定位为公益性免费的摄影交流活动,每月定期组织一期。旨在为河南摄影营造出一个活跃、进步的摄影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