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景摄影 从罗平开始”霸气开场
8年前在坝上举行的中国风光摄影高端论坛,引发了中国摄影界的“地震”,对风光摄影的批判、思考、缄默、执着……让大家对风光摄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8年后的春天,在罗平,这个以油菜花盛名的地方,又一批摄影理论批评家聚齐在一起,以当代的审美、思考,再一次引发关于自然风景、社会风景与当代影像解构的风暴。名字很霸气——新风景摄影 从罗平开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家、批评家顾铮主持论坛。他首先回顾了2006年在坝上的论坛,他说那时大家秉着“破”和“立”的希冀对当时的风光摄影展开畅想,风景摄影应该是吸引了最多摄影人参与的表现样式,风景摄影因袭的成份、传统的成份较之其他类别的摄影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8年过去了,在“立”的方面,我们做了哪些,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这是今天召开罗平新风景摄影论坛的历史渊源。之后,顾铮对从当天的主题风景摄影进行了他自己的阐释。他认为,风景是自然和文化之间的来往、交互形成的内容。
第一个发言的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批评家刘树勇,他也是8年前参与“中国风光摄影高端论坛”的“元老”。他的主题是风景与中国人文趣味。他说,风景摄影在样式上、标准上相较其他门类有更多的惯性和趋同性。如何显现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呢?风景需要经过内心、个人独特的观看,这其中重要的是从作品中显现出个人的性灵与对象发生的关系。
国人的革命意识很强,喜欢“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然而无新无旧,新旧永远都处在转化。对于创作者来说,不要有太多限制性的东西,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绘画,应该会对我们的创作有更多启发。需要创作者将思考的内容通过影像置换出来。
艺术评论家杜曦云的演讲主题是:当代艺术的文明底色。艺术家/艺术品,是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生存在现实中的人对他的生存体验、思考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当代艺术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五个方向。他认为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就能称之为艺术品:1.作品的创作者身份是公认的艺术家。2.宣称这件作品是艺术品。3.公众认为这件作品是有价值的。
艺术家洪磊的演讲主题是:日常风景的传统美学。他说,照片要不要很清晰,清晰的照片都是有目的的,有目的的照片往往注入了商业性;照片的尺寸应该多大呢?未必越大越好;手机摄影即地域决定了画面的气质。多年以来,国内外摄影师艺术家们以罗平山水田园、风土人情,油菜花海为创作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精美的作品。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郭力昕副教授以台湾本土摄影师的作品展示,主讲风景里的社会与文化的主题。他认为风景有自然风景和社会风景两种。台湾传统造成的不稳定特点导致公众功利性、投机性;不同时期移民使族群混杂,社会多元,视觉呈现些混乱;品味涉及阶级,并无高下可言。
新华社高级编辑,影像收藏专家、摄影家曾璜以七个外国来华摄影家拍摄自同一个中国城市福州讲述外国名家的民国风景。福州是摄影术进入中国的登入地之一。中国摄影师的拍摄是谋生手段,民国“文人摄影”出现后才艺术了。摄影的殖民性与非殖民性。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姜纬以《景致是一个动词》为题,提出景致是有意识、成规模、持续被观看和表征的景色,或景物或景观;景致真正耐人寻味的是其人文属性,景致的含义都是人赋予的;看什么?谁在看?怎样看?怎么看?谁要看?为什么要看?看了又怎样?
浮图网艺术总监,摄影家、策展曾翰以策展的具体实践及思考,提出,景观摄影的核心问题不是关于审美和抒情的,它指向的是鲍德里亚的“超真实”和居依·德波的“景观摄影”;由景,观及山水;山水是中国人表达与所处世界之间关系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类似结构主义的既写实又写意的图像重组。摄影师的身份、视觉表达、目的和展示方式,决定了所拍摄的风景(包括社会和自然的风景)的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空间多媒体工作室主任导师、空间影像研究所主任高世强的演讲主题是风景作为肖像。他指出,前辈镜头中的风景,在“90”后的影像创作者眼中渐行渐远;影像只是当代艺术领悟所作用的众多媒介之一,对它的作用往往只停留在媒介层面;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中,逐渐形成一条隐逸传统脉络。他认为艺术家或许不尚叙事,却非常注重影像的气质和韵味。他们的作品一般没有一个清晰的故事结构,更多地以镜头与意像的经营散发出浓郁的诗怀气息。就像那些隐逸于影像的前辈大师们,他们用影像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和审美世界,他们的影像作品具有相对恒定的面貌,相对恒定的运镜方式,相对恒定的趣味和品质。这些艺术家们,创造同时陶醉于影像,他们不是工具论者,影像不是达到某个具体目的的手段。很多时候,与影像共在,沉醉其中,就是目的在于影像之中,恍如悠游于自然山水之间。
会后,一位年轻的观众向在座的嘉宾提问。他非常困惑于像他这样的90后,面对社会、自然等眼所能见的东西,却没有表达的欲望。怎么办?或许这也是一个相对于年轻人的普遍困惑。高世强教授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地在形式上进行花样翻新的创作。因为年轻人对形式有着天然的敏感。深刻性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增长和改变。在这一阶段,年轻人拍什么显得并不那么特别重要。郭力昕教授的建议是去游历。顾铮也回忆起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感叹我们国家在支持年轻人去看、去感知祖国的山山水水方面还有待改善。风景摄影对于他而言,就是流浪,流浪中出风景。他希望在游走的过程中,呈现出属于“你”的独特气质与观察。
编者按:听完各位大咖的高论,记者突然发现一个趣味点,貌似,搞理论的多以西方范本为依据,而搞创作的则以东方禅性出发。还有一点,有过记者身份的人多倾向责任感、社会意识形态,院校派的“纯艺术者”则诗性的成份更浓。
从本网发稿点击率来看,被俗称为“糖水片”的唯美风光摄影作品点击率通常都非常高,那么面对广大影友的基本审美趋向和创作数量庞大的“糖水片”这个现象,作为影友的你,怎么看“你·风景·山水”的关系?大量的“糖水片”中,大家认为这些作品的个性和“你”的元素体现在哪里?大家怎么看这场新风景摄影的风暴?期待分享您思想智慧散发的光芒。
本次活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报社、曲靖市摄影家协会、罗平县旅游开发总公司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