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摄影改变了人的眼睛

2013年09月03日 11:02:2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主题:镜头下的中国城市 (2013“文景艺文季”活动之一)

时间:8月12日 地点:上海思南公馆

嘉宾:顾铮(复旦大学教授,摄影理论家)、巫鸿(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提要:通过这场有关上海都市影像的讲座,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两位近年来声誉渐隆的摄影家和他们的作品,并对“摄影是什么”产生新的思考。

顾铮:我想介绍两位中国摄影史上越来越受关注摄影家和他们关于都市的作品。一位是金石声先生,另一位是张才先生。

金石声先生的重大贡献,包括《飞鹰》杂志,这是他参与的非常重要的摄影杂志,他本人又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家。我个人认为他是从画艺到现代摄影转变的一个重要的中国摄影家。到了30年代,包括金石声先生在内的一批摄影家开始逐渐摆脱画艺摄影追求画面效果的美学趣味,而转向现代主义摄影直接明快的领域。

第二个,台湾摄影家张才,在1942年到1946年在上海集中地拍,用非常成熟的街头摄影的方式拍摄了上海,评价摄影家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他工作的量作为参考之一。他以游手好闲者的姿态在上海的街头用小型相机不断抓拍。他存留了几百张1942年到1946年上海街头景象,我们确实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中国街头摄影最早的先驱者,把他的作品和当时全球范围的街头摄影大师们的作品放在一起,毫不逊色。张才作品里面,给我们留下了方方面面的视觉文献,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素材。

从历史视野中来看,上海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国际都市,它能够为摄影,尤其是以都市为主体的摄影,提供一种非常丰富的视觉的刺激和想象。

巫鸿:顾铮先生是摄影理论家,也是摄影史家。我给自己定位是一个以美术史为主的学者,但是我对摄影很有兴趣。

摄影在西方整个的知识建构里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一些很重要的摄影方面的理论书并不是摄影家写的,也不是美术家写的,比如罗兰·巴特的书,比如苏珊·桑塔格的书,他们都是文学家、作家或者公共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对摄影情有独钟。

摄影是一个图像,是一个摄影家的创作,是一个作品,但是这个作品又不完全属于这个摄影家,是一个东西已经消失了,却又还活着,对我们有影响。比如我们翻开自己的家庭照相本,你看到去世的祖母,可能和看一张肖像画感觉不一样。摄影是19世纪发现的一个东西,从历史来说,它把人和世界的关系改变了。我写过一本书《废墟的故事》,中国几千年,从商代、周代到了晚清,没有人画废墟,当然中国有很多的房子拆掉了,但是中国人不画的。外国人才画,罗马(废墟)怀旧什么的。但是摄影传入以后,中国人就开始画了——摄影改变了人的眼睛,原来也看得见的东西,但是没有进入艺术,(废墟)通过摄影进入(中国的)艺术。

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拆迁,墙上都有“拆”字,很多新房子,你看谁对这些最敏感?并不是油画家,并不是国画家,对这些最敏感的人是摄影家,他开始拍,开始抓,开始找。

一般人说起摄影,有两个很简单的解释,一个是记录,记录下来做历史材料,还有是一个艺术作品,这都是对的,但是摄影的作用从历史上看,还包括一种图像的意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近年来的西方学界,艺术史家、文学批评家、史学家等等很多人都在研究摄影。

我们原先的知识是集中在文字上,上学先念书要懂文字,视觉并不作为一个很强的知识的来源。现在我觉得很多人还是把视觉艺术当做象牙塔,像锦上添花的东西,其实视觉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