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
初秋的北京,天高云淡,阳光灿烂。
中国美术馆,观众如织,展览出新。
8月18日开展的“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以多样的艺术形式,浓郁的地方特色,饱满的艺术激情,吸引了中外观众的目光。
乌海的书法艺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历届市委、市政府谋划推动,终于渐成气候,声名鹊起,继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城”之后,联袂美术、摄影艺术走进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向世人展示乌海这座年轻城市的艺术情怀。
今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 50 周年。乌海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能在这个时候展出,实在是件幸事。连日来,全国各地的观众纷至沓来,他们在欣赏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的同时,也了解了乌海,认识了乌海,传播了乌海。
“三个没想到”
走进规模宏大的中国美术馆,一楼前厅东侧的展厅正门,巨幅红色展板上“翰墨长河”四个行书大字格外醒目。步入书法展厅,乌海书法家的51幅书法作品悬挂四壁,真草隶篆风格迥异,各展风采,宛如无声的交响乐,节奏分明,曲调优雅,旋律激昂。展厅正中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乌海书法艺术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文献资料和40多本书法作品集。
川流不息的观众时而驻足认真观看,时而凝神细细品读。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边品读作品,一边连声感叹。原来,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上世纪50年代初曾在内蒙古团委工作,后来调回北京,退休后一直习练书法。他头一天从广播里听到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消息,第二天一大早就赶来参观展览。他告诉记者,早就听说乌海是个工矿城市,看了展览后自己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一座50万人口的年轻城市有这么多书法家,二是没想到这座城市是中书协命名的“中国书法城”,三是没想到乌海的书法家还拿了“兰亭杯”大奖。临走时,老人意犹未尽,在留言簿上写下“翰墨舒肝胆,乌海多奇人”的字句。
作为享誉世界的艺术殿堂,在中国美术馆参观的观众有不少是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的艺术精英。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刘玉泉认真看完全部书法作品后说,整体印象不错,真、草、隶、篆都有,不但写得好,而且都在法度之中。乌海书法能在传承书法精髓的同时有所创新,确实难能可贵。“兰亭奖”获得者冯印强的书法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指着大厅正门背面一幅冯印强的巨幅书法作品说,这幅作品于隶书中融入了汉简、魏碑和篆字的元素,用笔劲健,骨气骨力,而且从字的结构上看比较奇绝,显现了作者博采众长的深厚功底。他认为,这幅作品表现出作者对传统书法的参悟,不是字的书写,而是把感情和欲望隐藏在里面,用笔大胆奇巧,布局严谨,章法自成一体。
刘玉泉对我市几位女书法家的作品给出这样的评价:潇洒大气,没有书法作品忌讳的女人气、阴柔气、脂粉气。
在一拨又一拨的观众中,一位高个、高鼻、碧眼卷发的外国小伙子非常抢眼,记者趋步上前用英语打招呼,没想到,小伙子用流利的汉语回答,他来自澳大利亚,中文名字叫猴海波。这是他第六次到中国旅游,他最喜欢中国的茶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书法,因此这次来旅游自然要到中国美术馆看看书法展。
与猴海波走马观花似的观看恰好相反,来自法国巴黎佛朗索瓦艺术学院的让·皮埃尔教授在自己的中国学生陪同下,不但看得津津有味,而且看出了不同文化的共同之处。他告诉记者,中国的书法非常有味道,感觉很有节奏,像中国文化中常常形容的“行云流水”。最后,他还一再通过翻译询问乌海在什么地方。
让摄影艺术传播乌海
从书法展厅后门出来向右拐,进入美术馆一楼东南厅,这里展出的是58幅摄影作品。这些充满生活气息 的精品佳作,或展现乌海的旖旎风光,或反映乌海欣欣向荣的建设成就,或聚焦乌海百姓的幸福生活,或记录乌海重点工程的生动瞬间。多变的视角,奇巧的构图,丰富的内涵,让观众通过一幅幅凝聚瞬间的作品,从不同角度了解了乌海。许多观众用相机、手机记录下了自己喜欢的作品。
来自广东的摄影家林先生,每次出差到北京都要抽时间到中国美术馆看展览,这天下午他在乌海摄影展厅看了足足有三遍,还不停地给身旁的观众介绍乌海的自然特点,以及摄影用光的方法。他兴奋地告诉记者,10 年前他去额济纳拍胡杨路过乌海时住过一天,这次看了展览发现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他建议,乌海有山、有水、有沙漠、有湿地,而且特色鲜明,应该好好用摄影艺术挖掘她的美,让摄影艺术传播乌海。
台湾高雄市的女教师陈小惠抱着两岁的孩子在摄影作品《虎踞龙盘》前让记者帮着拍纪念照。她说,来大陆观光多次见过黄河,但是从天上看母亲河还是第一次,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乌海看看黄河和乌海湖。
3位来自南非开普敦市的黑人观众指着作品《长生天供桌——桌子山》,小声地议论着。旁边一位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帮记者翻译,她们说真是巧合啊,怎么中国的这个城市也有这样的山,而且和我们开普敦市的桌子山一模一样。看来一幅摄影作品带给观众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看完摄影作品展后,不少观众说,他们虽然不太懂艺术,但是能感受到美,通过摄影作品能感觉到乌海这座城市很有朝气,除了煤矿还有精美的陶瓷、宏伟的黄河水利枢纽、甜美的葡萄,还有老百姓生活得挺幸福。
的确,摄影作品传递给观众的绝不仅仅是美,其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信息。这就是摄影艺术的魅力!
和摄影展厅相邻的是美术作品展厅,45幅风格各异的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水彩画、漆画和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中外观众展示了乌海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这些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有的刻画人物,其中有一部分是以乌海为题材的作品。
在美术作品展区,记者遇到了正在参观展览的着名国画家、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清朝嘉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的六世嫡孙纪清远先生。他感慨地说,作为只有50多万人口的乌海市,能在书法美术摄影方面搞得这么活跃,这说明政府不但有眼光,而且给予了大力支持。其实中国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是历朝历代政府的功劳。乌海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扶持文化艺术,用文化来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实在是有远见之举。
纪清远认为乌海的绘画艺术基础较好,如果持之以恒今后会有很大提升。
在我市着名国画家、北京宋庄画院院长靳文艺先生的巨幅国画《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位身材偏胖的汉子久久凝视,并拿出手机请身旁的观众给自己与作品合影。记者走到跟前发现,原来是乌海电视台原主持人李晋。寒暄过后,李晋感慨地说:“离开家乡乌海到北京创业一晃已经快20年了,但离开的时间越长乡情越浓。刚才看过展览,我感到非常温暖,真为乌海文化艺术的繁荣感到由衷的高兴!”
“你别看乌海这地儿不大,知名度 不高,但这地儿挺有气魄的。”一位操着地道北京口音的中年画家谈起参观展览的感受,很是感慨。他说自己曾在磴口下过乡,当时还没有乌海。前些年听说内蒙古西部有个乌海,没想到这个建市30多年的城市,文化艺术很有活力。他认为乌海的绘画艺术基础不错,比如党翔的巨幅油画《牧归》就有很强的表现力,反映了西部民俗和自然风光。他希望有更多表现乌海的作品,这样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我市青年雕塑家傅作东的雕塑作品《祥云》前,一位中年妇女拿着相机前后左右不停拍照。这是一位来自云南的观众,名叫冯丽云,是昆明地区很有名气的雕塑家。她说:“这尊作品很有创意和想象力,你看那白云飘浮于马的身上,给人以风驰电掣的动感和无限的遐想。整个作品简洁大气,极具艺术感染力。”
人气颇旺,观众如潮的“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将于8月25日结束。广大观众在对乌海书法美术摄影作品留下美好印象的同时,也对这座年轻的城市留下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