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荷赛新闻肖像概念之分析

2013年03月08日 10:13:0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中国新闻摄影不太喜欢用肖像这个词,爱说的是“新闻人物”。各类新闻摄影评选在分类时,多是把“新闻人物”作为一个大类,但多年来这类图片一直是新闻摄影的软肋,精品少。2013年第56届荷赛对新闻人物的肖像类做了精细的约定,分为观察类肖像和表演类肖像。这样本来就不太熟悉新闻人物如何界定的中国参赛者更加迷茫,究竟哪一类算作观察类的?哪一类算表演类呢?而评选结果出来后,迷茫依旧。

中国参赛者的困惑,实际上与中文对人物或肖像一词的界定有关。

《新华字典》解释:“人物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文艺作品大多通过人物和人物的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解释太笼统,对摄影没什么指导意义。

《摄影大辞典》里最为接近的词条是“人像摄影”,具体解释如下:

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体裁,亦称为肖像摄影。人像摄影以表现个别的、具体的人物为内容。人像摄影要求形神兼备,在刻画人物外貌时,要通过角度的选择和对光线的配置,增强人物面部的层次感和质感,以加强人物的生气和活力。同时也要善于抓取流露人物内心感情的眼神、手势与神情,从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此外,还要注意对环境背景与细节的刻画,借以丰富人像摄影的表现力。

按照传统的理解,新闻摄影中的“人物”,指的是以正在新闻现场活动的新闻人物为主体形象的新闻照片,显然更具体更特指,但同样没具体确定什么人算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一词这样难确定?

也许不需要特指,也许约定俗成,因为汉语中的人物,其实是有前提的,是特指有突出贡献的人,有才能之人,或者是名人、公众人物。很多时候,又往往被政治人物所替代,一提人物,就暗指政治人物。在历年的中国新闻摄影评选中,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影像经常会在这个类别中胜出,与此种观念不无关系。

人物,在英语中用的是people一词,英语中的people是很宽泛的词,也就是说,人人都是人物,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特色,与众不同就可以了。荷赛中的人物类别,使用的恰恰是people一词。因此,每当荷赛的评选结果出来后,总会有很多人对“人物-肖像”类的获奖作品看不太懂,或是不理解为什么那样的照片就能获奖,进而产生微词或疑问。

1.人物中的“人物-肖像”是真人吗?

这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的问题,“人物-肖像”就应该是人嘛——活生生的人。但事情往往并不这样简单。如此思维都是所谓的习惯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恰恰逆向而行。“人物-肖像”的表现对象可以是死人,甚至可以是模拟的非真人。荷赛的获奖作品中不乏先例,如李洁军的《模拟战争》,如表现火山喷发后落满灰尘的雕像。组照中没有人物主体的画面也可能成为独立的画面,如2013年获奖作品——观察类肖像组照二等奖《斗牛士复出》,其中有一张牛奔跑的画面,还有一张突出表现牛眼睛的画面;在观察类肖像组照三等奖《无所事事的马丁》中,纯粹表现挂件、生活用品、落地灯等景物的画面达3张之多;表演类肖像组照三等奖《非常想念爸爸妈妈》中,最后一张也是表现静物的画面。

2.“人物-肖像”头部大小多大比例为佳?

这好像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肖像一定是头部的形象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但没有人为规定。

肖像,套用到摄影作品上就是人像摄影作品,如果更具体些,就是表现人脸部特写图像的作品,肖像所表达的,主要是一个人的脸部内容,而不是腿脚手等其他部位;肖像要可辨,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肖像要具备表情、容貌、姿态等特征。

但荷赛是多变的,你今年这样理解了,明年另类的作品可能就获奖了,比如,2013年观察类肖像单幅一等奖《幸存者》,画面只能看出来孩子脸部的轮廓,最突出的是眼睛,其他的只能慢慢辨别或想象。2013年表演类肖像单幅三等奖《得白化病的孩子》,是多半身的中景,而且是非常浅淡的影像,根本看不清被拍摄者的清晰面容。当然,传统清晰的大头照依然占主流,如表演类肖像组照一等奖《患病的人》。

3.“人物-肖像”可以像照相馆那样照吗?

没有人说不行,只要你照得足够好、足够独特就行。你可以像拍摄电影那样仔细布光,精心摆布场景,如果被摄者肯听你调遣,你就会有更充分的发挥余地,但通常名人政客不会给你这样的待遇。如此一来,这样的照片与新闻现场中拍摄的照片还有可比性吗?好像没有,但荷赛就是这样糊里糊涂比的。好在,2013年荷赛明确了有表演类肖像这一项,既然是表演类,就任由摄影者发挥了。在2013年获奖作品中,单幅的二等奖《艾未未》明显是摆拍的,而且有意让读者看出来是摆拍的。表演类肖像组照二等奖《伊朗妇女》,则完全采用影楼的拍摄方法,类似模式的穿戴,或站或坐,背景依据主体人物的穿着而变化,照片干净而唯美。

4.“人物-肖像”可以是群体吗?

肖像,一般的理解是以单个人为主体的画面,至少在中国一直是这样理解的,中国的各类新闻摄影评选中,有关新闻人物,无论是单幅还是组照,基本是一个人或是围绕一个人的新闻,而不是群体像。

但“人物-肖像”类的评选,荷赛多年来一直坚持群体像的加盟,特别是在组照中,每年都有相似的画面获奖。如2012年组照三等奖《解放广场的示威者》为众多示威者;2013年表演类肖像组照三等奖《非常想念爸爸妈妈》,画面有一半是两个人,即便是一个人的画面,也是不同的人。

5.哪一类的图片可以归纳到“人物-肖像”类别中?

这个真的有点不太好说,除了自然类好像都行。特别是2013年消失的艺术与娱乐类,大多只能归入“人物-肖像”,特别是表演类的“人物-肖像”,但从2013年的评选结果看,消失的艺术与娱乐类在表演类肖像中并没有大比例获奖,获奖的照片中,观察类肖像单幅一等奖《幸存者》应该隶属于一般新闻类,观察类肖像单幅二等奖《邦妮》、组照一等奖《家暴受害者》应属于当代热点类,观察类肖像单幅三等奖《凯拉与玩具娃娃》、组照三等奖《无所事事的马丁》应属于日常生活类,观察类肖像二等奖《斗牛士复出》更像体育特写类。由此看来,除了自然类,哪类都有可能变成或上升为人物肖像类。

新闻肖像如此复杂多变,真的有必要梳理下观察类肖像与表演类肖像的内涵,但对荷赛而言,无论怎样梳理都必须以荷赛的官方解释为准。依据荷赛征稿时的分类,“人物-观察类肖像”,侧重点应该在观察记录上,也就是带有新闻场景的肖像,或者说,是在新闻事件中拍摄的肖像;“人物-表演类肖像”,侧重点应该是在表演上,比如舞台表演、戏剧表演、各类演出、各类展示。当然,从2013年评选的结果看,分类的约束是不严格的,投稿时只要你看着合适就行,评选时只要评委认为照片好就行,荷赛的评委好像根本不在乎好照片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只要是好照片,拿出来得奖就是了。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