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山水摄影日益呈现同质化的趋势

2012年12月03日 09:11:2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生活中,山水摄影作品举目可见,其数量之大,难以统计。山光水色流光溢彩,赏心悦目。不过,多数作品往往看过即忘,可留存细品的不是很多。在“人人都是摄影家”的今天,山水摄影日益呈现趋同化、同质化的趋势,不但表现内容单一,构图、用光,乃至于立意都大同小异,多数人在重复别人,也在重复自己。

质量与数量的落差如此悬殊,不免令摄影界为山水摄影而感到忧虑,业界内外啧有烦言:“山水摄影陷入质量困境”、“人人是摄影家导致了质量滑坡”,还有人说:“远离山水摄影”。

为何要远离?罪过肯定不在被拍摄的对象山水。自然山水有天地之大美。有诗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形象地概括了山水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品质。我国有五千多年人与自然互动的文明,对山水的喜爱尤甚,历代文人总有寄情山水的情怀。山水审美品质与人的审美需要两者的契合,决定了有山有水就有人欣赏,就有人咏叹、有人描绘、有人拍摄。虽然东西方传统中以审美为主要标准的艺术理念,在近现代被多元化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冲淡了,但是艺术的审美性仍然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对山水的神往与表现,并不会因此被否定或受冷落而失去其内在的驱动力。

从现实来看,旅游文化的发展以及摄影器材的普及是山水摄影数量激增的根本原因。数码相机、手机在我国的普及,使数以亿计的摄影爱好者将镜头瞄向青山绿水。数码科技的日新月异,摄影成本的降低,更让随意拍摄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他们拍摄的大量图片,也有佳作问世,不过绝大多数人对摄影并未喜爱到忘情的投入,更没有艺术个性的追求,多数人只是随手记录视觉的愉悦,抒发到此一游的兴致。

我们不能用歌唱家的标准衡量群众性的歌咏活动,我们也不能用摄影家或专业摄影工作者的标准衡量群众性的摄影活动。只是许多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反思,当相机举在眼前,是不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是用眼睛看世界?“咔嚓”声中,美好景色尽收囊中,却也终止了人们对山与水进一步的倾心感悟。没有感动和思想的图像记录,有多少留存的意义?如果拍摄仅仅满足于记录,不但削弱了摄影本身的艺术性、思想性等,也泯灭了人文山水所被赋予的澄怀观道的文化功能。

面对问题,专业摄影工作者不能“望洋兴叹”,也不能踟蹰不前。让山水摄影走出趋同化、同质化,应该是中国摄影人共同的追求。一些有志于此的摄影人已经开始了多视角的探索。比如,以镜头关注人与自然的生存状态,关注生态保护等。山水摄影从内容上开始多元化、多样化。

拓展题材固然重要,拍摄者面对拍摄对象的观察、思考,特别是不怕吃苦的专业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感受深刻,才能感悟真谛,才能发现常人视而不见的艺术元素或细节;因为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在执着的等待和苦心的经营中,捕捉到光影变幻中最美的瞬间。

虽然有时“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无论是何种创作领域的“技高一筹”,都缘于作者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厚度、阅历的广度。即便山水再美,即便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今非昔比,行万里路的自由拍摄之外,拍摄者还是要读万卷书,才能睁大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唤醒那颗善于感悟的心灵。毕竟,是拍摄者修养所赋予作品的内涵,最终决定了摄影艺术生命线的长短。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