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国际盛会”的未来将如何呢?
正在举办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走过12年光阴。12年前,它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诞生,其“庙会”性质,时常遭到人们质疑。一个轮回后,这一摄影界“国际盛会”的未来会怎样?
平遥:因摄影而时尚
如果说平遥古城因申遗而成名,那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举行则让古城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平遥县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平遥总计接待游客16.3万人次,门票收入780万元。而2012年仅上半年,平遥古城接待中外游客57.83万人,实现门票收入 5962.71万元。
12年,已有351国次的国家和地区,3.27万中外摄影师参加了大展,展出各种风格流派的摄影作品十五万余幅,参观人数超过170万。平遥国际摄影展图片还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精品巡展。
回首大展走过的历程,从新摄影到传统摄影的“对话”、传奇摄影家吕楠15年拍摄的“三部曲”、联系图片社30年摄影大展、大师罗伯特·法兰克的个展到致敬展、国家馆的设立,虽然时光匆匆,但每一届的亮点都让人记忆犹新,大展在不断突破中提升品质。
“摄影展不仅对古城,对中国整个影像的发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它开启了中国人摄影视野和国际影像艺术的联结。”台湾摄影家林添福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促进了整个中国摄影大展的蓬勃发展,以前只是孤星傲天空,现在已是繁星点点。同时,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始,大家有了摄影展的概念,它为国内外摄影人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大展:因变化而提升
已步入第12个年头的平遥摄影大展不断改进办展模式,依照国内外艺术展或双年展惯用的国家馆展示形式,今年特设立英国馆、北欧四国馆、新西兰馆以及缅甸馆,这是国内摄影节首次设立国家馆。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说,一系列公开课、摄影论坛、专家面对面等活动是201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亮点,为广大摄影爱好者尤其是学生,提供了一个和国内外摄影师交流学习的机会。
除了摄影展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外,去年就有意向“北京798”华丽转身的柴油机厂主展区,让人眼前一亮。经过多年改造,原本荒芜、破败的闲置厂房逐渐显现出“以旧工业遗存为基础,以创意文化为核心的影像基地”的特色风貌。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主任于春凤介绍说,以前旧式的木框窗户已变成中空玻璃和断桥铝窗户设备,隔音、保温、密封的效果特别好。以前,厂子里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漏雨,今年进行了维修,换成了采光瓦,既美观又通风、防雨。此外,所有的道路、通道都实现了硬化,空余的地方实现了草坪绿化。
“仅柴油机厂的改造和维修就投入六百多万元,清理出七百多车垃圾。”于春凤说,“摄影图书馆已经在柴油机厂落户,并将以此吸引和服务全世界的摄影师。”
未来:因创新而完美
“2013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关键词是‘改变’。”张国田说,“经过12年的探索和发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始进入下一个轮回。”
张国田认为,近年来参展摄影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某些摄影师思想观念出现偏差,几百个摄影师来参展,动辄就要求大面积、大展位展示。另外,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采取邀请展和报名展相结合的办法,造成展示空间负荷过大,参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但大展是想给摄影初学者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向别人学习。这也是大展的包容性所在。”张国田说,“下一步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建立策展人团队,精兵简政。”
知名策展人那日松告诉记者,策展人就像是一部片子的导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中国很少有职业策展人或专业策展人,很多是临时性的,相当于组织者角色。如果组委会能真正建立策展人团队,将是一个“明智”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