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位摄影家齐聚触摸滇池脉动
互动抒怀 市民微博参与快拍
市民小郭从小生长在抚仙湖边,对高原湖泊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小郭说,她小时候曾写了一篇关于滇池是高原明珠的作文,并获得了省级作文比赛二等奖,这更加深了她长期关注高原湖泊的热情。近日,小郭与友人一同到捞鱼河湿地游玩时,见湿地风景旖旎,顿时勾起了她儿时对抚仙湖的记忆,于是当即用手机拍摄记录了这一景象,发到微博上,希望能与更多喜好滇池、有着高原湖泊情怀的网友一同分享。
触摸滇池脉动
80位摄影家,100多支长枪短炮,水路、陆路东线、西线,一天之内我们这个团队把滇池“扫”了3遍,据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集中拍摄滇池,而昨日的水路拍摄路线,更是滇池历史上第一次开辟的“航线”。
尽管昨天的24小时快拍顶着几顶“第一”的帽子,但在拍摄滇池的历史画卷中,这也仅是其中一笔。滇池是这群本地摄影家拍摄最多的题材之一,其中有几位已经拍摄滇池几十年,他们定格住滇池在漫漫历史中,每一种光线下的不同风姿,他们见证着滇池从“高原明珠”变成一潭臭水,也同样见证着“全民治滇”的付出与收获。
作为记者,我们也时时刻刻触摸着滇池的脉动,随志愿者到河口湿地种树,随滇管局夜间打击非法捕鱼,放鱼节时看着一尾一尾的鱼苗滑入滇池,听着一辈子住在湖边的老人说这几年水越来越清……
很多年后,当我们再回顾今天定格下的瞬间,再看看这些记录滇池变化的文字,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我想,欣慰肯定是其中之一。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围绕母亲湖拍摄的照片,可以说散落于民间的有成千上万,然而,形成专题来全面呈现的却少之又少。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更是为了通过视觉的震撼呼唤更多民众保护滇池,昨日,“见证滇池”摄影大赛,开展了一次主题为“河道净 滇池清 昆明兴——快拍滇池24小时”的活动,特邀80位云南摄影界的精英,兵分三路,从水上和陆地上,围绕滇池转了3圈,将目光,镜头聚焦滇池,其目的就是要拍出好的照片,展现滇池治理成果,定格滇池在公元2012年留下的身影。
按行程,兵分三路,20余位摄影师分成一组,从昆明主城出发,第一组从水上乘船,围绕着滇池水上沿湖岸转一圈,这是一次全新的“航线”,让摄影家们惊喜不已。
第二路顺着滇池东侧的环湖东路行驶到西侧的高海路,陆路环湖一圈,围绕沿线湿地深度拍摄。第三组则从西山脚下的高海路出发,环绕到环湖东路,同样是环行一圈见证滇池。本报记者也随3路摄影大军的脚步,记录了这次快拍滇池活动全程。
据昆明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建明介绍,他们拍摄的照片,将每人提交20张作为“见证滇池”摄影大赛的参评作品,80位摄影家汇聚起来,将会有三四千张照片进入评选,好的作品,还有奖励。最终,加上社会各界投来的关于滇池的照片,主办方将结聚出版画册,记录滇池的变迁,展现最新滇池治理成果,让滇池的美丽永驻人心。
一位参加活动的摄影师感叹:“于母亲节,在‘快拍滇池24小时’活动中,举起相机,深深鞠躬,献上一份诚挚的敬意和歉意——对不起,母亲湖滇池,请原谅我们污染了您清净的水流。今后的每一日,我会用我的相机去呼唤更多人从细微做起,爱护您,爱护我们的未来。”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滇池经过污染,人们都深恶痛绝,但经过这几年来的治理,滇池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昆明市民热情高涨,对滇池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滇池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且随着牛栏江调水的补充,滇池水质将发生质的变化,对此,举行这样的活动,让摄影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下滇池的美景,滇池治理的成果,美丽的湿地,多姿的树木,和更多的人进行分享,唤起更多的人来一起关爱滇池,保护我们的母亲湖。
拍风景
东线第一站是宝象河入湖河口,车子直接开到了湿地边,车上20位摄影家的“长枪短炮”在车还未停时就开始了工作,“你看那片莲花,开得真好。”一停车,一群人的镜头死死“盯住”幽碧池塘中粉红的莲花不放。
“莲花是粉嫩粉嫩的,背景是一片碧绿,这个色调对比太漂亮了。”路边的牵牛花,草丛之中若隐若现的紫色野花都没有逃过他们的眼睛,角度一变化,拍摄出来的效果与眼睛看到的有天壤之别。
“这个湿地其实有很多很微小的地方都很漂亮,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景色也会发生变化。”一位称自己“没事就来这个湿地转转”的中年摄影家说,湿地绝不仅仅是滇池的“肾”,更是周末来呼吸下新鲜空气的去处,这里有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只要稍微细心点,这里简直是一个能不断发现惊喜的乐园。
而在第二站的捞鱼河湿地,面对滇池,左边是垂柳依依拂过水面,浪涛轻轻拍打湖岸,视野一片开阔,极目远眺水接天,远处有几道隐隐山的青黛。右边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一排从水中拔出的翠木在入湖处围出一个宁静的小港湾,水波柔柔,草木旺盛,阳光映照之下如一块通透的碧玉,其间却点缀着丛丛盛开的红花。
好几位摄影家的装备都在这里倾巢而出,“宽幅”拍摄成了其中的主角,他们从左到右“啪啪啪啪啪”连按快门,拼接出一幅拍摄角度超过180度的全景照片,“印出来就可以做明信片”。
拍人物
“师傅、师傅你骑慢点,我们给你拍张照片。”捞鱼河湿地入口处,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巡逻人员进入了摄影家们的视线,镜头开始追逐起他的身影。摄影家们用“滇池卫士”来称呼他,还有各个湿地丛林中草丛间捡垃圾的清洁工人,“有很多人都在为滇池的治理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展现,能让大家了解这群日日重复工作的人。”
而在湿地游玩的市民也成为拍摄的焦点之一,依偎在树下听鸟叫的情侣,“蹬蹬蹬蹬”跑在前面一马当先的小男孩,打着太阳伞紧随其后的母亲,草坪上品尝着凉晌午的一家人都被收录进镜头。“他们是滇池治理成效最好的说明,如果水还是闻起来臭臭的,谁会来玩?有游客在,就说明滇池的治理是有效果的。”
拍设施
路线上的每一站都有为治理滇池而修建的设施,摄影家们一定会凑上去看看,自然也会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嚓”几下,“这些照片肯定不如风景漂亮,甚至我自己也不知道拍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拍下来,可以当做治理滇池的历史资料。”
宝象河入湖河口停泊的蓝藻清理船则成为“治污设施”的拍摄主角,拍摄时恰逢一艘船开始工作,蓝藻被从水中分离出来,一堆一堆地被扔进一个大池子里。原本分散在岸上各处的摄影家,听到机器的引擎声全被吸引过来,一个个身手矫健爬上船去一阵狂拍,“这个船是怎么工作的?”“清理出来的蓝藻怎么办?”“这个船就一直停在这里还是会开出去?”拍摄的同时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不停抛出,背后是对治理滇池的深切关注。
拍摄现场
没拍到日出很遗憾
昨日6时许,每个摄影家都抱着一个梦想,早早地起床,因为他们将去拍摄滇池美丽的景色,用镜头记录滇池的一天,用他们的视角记录滇池及滇池治理等相关事物的美丽景象。
83岁的老摄影家杨长福,早早地来到滇池码头。他说,他想起得比太阳早一点,目的就是拍一张滇池上看日出的照片,而当船驶进滇池水中,灰色的云彩和蒙蒙的雾气,让太阳没有露出脑袋,他显得很遗憾。没拍到滇池的日出,但他安慰自己,什么样的天气情况都能出精品,光和影是一门奇妙的美学。他介绍,他18岁就开始拍照片,1959年他就专题拍摄过滇池,可是像昨天这样,和这么多摄影家一起,在水上环绕滇池拍照,他还是第一次经历。
“太美了,来晚了”
昨日早上8点,当20多名昆明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环滇池西线开启此次“摄影家‘见证滇池24小时快拍’”活动,来到西山区山邑村防浪堤拆除与造滩结合后生态修复示范区内时,目睹晨光下的滇池风光,摄影家们情不自禁地惊叹:“光影太美了,可惜来晚了!”
“来晚了!”是大多数摄影家结束了一天行程后感触最多的话题。他们当中不少人表示,自从滇池水污染后,大家将更多关注的镜头放到了奔赴其他拥有美景、动人人文景象的地方,对自家门口的滇池及周边景象很少触及,以至于滇池治污、沿岸生态修复现如今取得的成效却知之甚少。此次“快拍活动”给大家带来了重新认识滇池的机会,为此,摄影家们纷纷表示,之后还会再访滇池,要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滇池美景。
“我们竟然不知道滇池治污进展到了这样一个能让大伙充满信心和期盼的阶段,更没想到滇池沿岸有这么多丰富的湿地美景。”每从一处拍摄观察点归来,摄影家们总会纷纷议论起前一秒发现的滇池美景。“太美了,我一定要自己开车来拍,这样的行程时间完全不够,今天只能算是踩点啦!”
用镜头诠释美景
生活中的摄影家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摄影主题喜好。他们有的偏重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有的更喜好拍摄人文方面的景象,还有的则只身前往西藏、长驻珠峰前静候记录珠峰的动人瞬间。“快拍”行程中也出现了摄影家们各自选取了滇池湿地中山杉林、芦苇荡等不同的地方。“可拍的太多了!”从一处拍摄点转战下一处时,摄影家们也总会交流起之前自己着重观察的景象,有的偏重不同日照光线下多变的湖光景色、有的则喜好滇池湿地旖旎的风光、还有的则用镜头记录下了到滇池湿地踏青、烧烤、野营等方式欢度“母亲节”的市民欢聚场景。
“这一主题活动,其实是提供了让摄影家们进一步了解滇池治理情况的机会,我们也更希望用各自不同的视角,更好地诠释滇池全景。”摄影家协会会员、《女性大世界》杂志社副社长杨克林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摄影家们的回应。
“又见儿时滇池”
中午时分来到晋宁县东大河湿地,满目秀丽景色映入眼帘,正当摄影家们为此时的光线不大适宜拍摄而遗憾时,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杨橙云老师却在林间树影中发现了意外的景象:几个光着身子游泳、钓鱼的小娃娃。
“这让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滇池景象,多纯真、多快乐呀!”说起杨橙云老师,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被誉为拍摄石林美景第一人的杨春洲。杨橙云介绍,由于父亲的原因,自己自小就跟在父亲身后,同样也用镜头记录着云南美景。